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探索部编教材古诗词教学 中天青年语文教师崭露头角

发布时间:2018-09-29 阅读量:

 

926-27日,正值菊黄蟹肥的金秋。“江苏省四市语文学科联盟第一届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堂教学联合研讨会”,在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如期举行。常州市新北区初中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成员、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的盛丽娜和张敏两位老师,凭借精准的文本解读、精巧的教学设计、娴熟的教学技能,为150多位初中语文教师展示了两堂精彩纷呈的古诗词示范课,受到了语文专家和学科同行的一致好评。

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戴继华校长,对盛丽娜老师的示范课《秋词》,是如此评价的:第一,设计精妙,重点突出。以“诗情”贯穿整堂课,重点探究刘禹锡的诗情。第二。突出主体,活动精巧。听、说、读、写自然切入,立体展示,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第三,读写融合,珠联璧合。将写作的元素,无声地融入诗歌鉴赏的课堂,让诗意更为丰满。第四,背景呈现,精当得体。在恰当的时机巧妙出示时代背景,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真可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江苏省初中语文教研员段承校博士,对张敏老师的示范课《浣溪沙》,是这样评述的: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研讨课,这个小丫头把一首短短的《浣溪沙》讲授得如此优雅、闲适,把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具体说来,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整堂课设计精巧。课堂始终贯穿着“徘徊”一词,何为“徘徊”?为何“徘徊”?“徘徊”能否换成“忧伤”?“徘徊”背后有何深意?……这些问题,环环相扣,重点突出,靓丽夺目。第二,拓展有广度。以诗解诗,给学生补充了丰富的诗词,加深了学生对词的理解,同时,也使得课堂诗意盎然。第三,挖掘有深度。通过一首词了解一个词人,让学生通过这首《浣溪沙》感受晏殊的“闲愁”,认识生命的缺憾,更看到世界的美好,这堂课向学生们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本次活动,由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地一批语文教学的拥趸者共同发起组织的,第一届由苏州市相城区主办。我们不慕鸳鸯不慕仙,主要组织一线优秀青年教师登台秀出真我风采,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邀请名师高屋建瓴的点评,让他们知足更知不足,也让听课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原来好课就在身边,好课其实就在于你的巧思善思中。

集体01.jpg
    段承校01.jpg

盛丽娜01.jpg

张敏01.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