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作文教学,是工作室的研究项目,需要全体成员不懈的努力,才能走出困境,看到希望,取得成功。2017年3月9日下午,常州市中小学教学仇定荣名教师工作室成员(吕墅中学的殷建亮老师和外国语学校的尤建峰老师),分别以《难能可贵》和《起承转合》为教学内容,向工作室全体成员和新北区全体初三语文教师呈现了两节精彩纷呈的研究课,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引领性,真正起到了“起承转合”“难能可贵”的功效。
综观两节作文教学研究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题鲜明,方法具体。作文教学,贵在课课有招,一课一得。两位老师是这么精心设计的,也是这么努力达成的。殷老师的成语作文课《难能可贵》,就是用鲜活的材料,让学生完全明白,要写好一篇以人为主的记叙文,必须要学会“造势”“借力”和“渲染”,或借助环境烘托,或通过侧面描写,或描写经典细节,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尤老师的成语作文课《起承转合》,则是借助引人入胜的例文,让学生真正知道,“情节逆转”“意料之外”,能使所叙故事“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起到悬念迭起、拍案惊奇的效果。
2.思路清晰,雪中送炭。成语作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必拘泥于某一模式。不过,仔细研究这两节观摩课,还是发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异中有同”(即:教学思路的“共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模仿的。在这里,可以将教学思路分解为“四部曲”:情境激发,引发认知冲突——材料指路,发现基本方法——反哺验证,做到举一反三——升格训练,方法落地生根。这样的教学思路,虽不是“十全十美”“美不胜收”,但至少可以说是“无中‘生’有”“雪中送炭”。
3.写作多元,落地生根。“方法纵然千万种,不如动手做一做。”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训练上。殷、尤两位老师深谙其道,用心备课,精心设计,让写作训练成为作文教学之本。殷老师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围绕一篇习作,分两大组进行升格训练;尤老师的作文训练,让学生围绕两篇习作,逐一进行升格训练。训练之后,不仅有小组内部分享,还有班级集体展示;更难能可贵的是,还适时展示了原作者的“习作风貌”,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比较优劣,从将本堂课的所学之法真正溶化到学生的“肌肤”和“血液”之中。
4.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听了两堂颇受教益的研究课后,我突然想起了前不久在微信看到的一则笑话,现抄录如下:“女孩一上火车,见自己的座位上坐着一个男士。她核对自己的票,客气地说:‘先生,您坐错位置了吧?’男士拿出票嚷嚷着:‘看清楚点,这是我的座,你瞎了?’女孩仔细看了他的票,不再做声,默默的站在他的身旁。一会儿火车开动缓缓离开了站台,女孩低着头,轻松地对男士说道:‘先生,您没坐错位,您坐错车了!’那个男士傻了……”这则笑话没有标题,我给它戴了一顶“帽子”,叫做“您,坐错了……”,但是,今天谈的是成语作文,我又尝试为它起了两个题目——《悔之莫及》《悔之晚矣》,这样,成语作文的味道就全部出来了。读到这里,您是否会觉得偏题了,是的,确实有点偏了。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我摘录这则笑话还是有用意的——因为,从结构上看,这则微信,就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从谋篇看,那位男士的“傻”或者“肠子都悔青了”,不是更能衬托出那位女孩的“智慧”和“难能可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