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自读课文教学:理当立足于自读

常州市乡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薛家中学活动掠影
发布时间:2019-11-28 阅读量:

  11月22日,常州市乡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相聚新北区薛家中学,围绕“自读课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自读”这一主题开展教学研讨,培育站全体成员、薛家中学语文教师、部分兄弟学校语文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集体活动照片.jpg

  蒋沐涵、张晓桥老师执教的自读课文《动物笑谈》,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一是“趣”。执教老师将课堂分为三个环节,即:笑的趣事、笑看其人、笑的延伸。这样,内容之趣、过程之趣、语言之趣、自读之趣,就在溢满了整堂课。二是“效”,内涵很丰富,效益,效率,效果,效度……这在课堂中有着极好的体现。例如,整体阅读“时限5分钟”,默读批注“时限3分钟,小组讨论“时限3分钟”;再如,快速阅读,跳读等,强调“效”的要求,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彰显。这样,自读专注力就强了,学习时效性就鲜明了。

  夏玉琼、王颖茹老师执教的自读课文《女娲造人》,有三个特点:第一,设计灵活。先是用传神的神话图片导入,课堂伊始就飞快地吸引了学生,把他们领入了神话的世界。接着从“看奇事”“话奇人”“写奇想”三个角度,又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解读文本,感知文本,领悟文本之美。其次,神话味浓。文章浅显,执教老师舍弃了传统的“整体感知——细致分析——语言品味”这一类思路,而是紧扣单元特色设计教学内容,单刀直入,引领学生分析奇事,解读奇人,整节课充满神话味,十分吻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欣赏习惯,学生的课堂反馈就也非常热烈。第三,自主性强。课堂上,学生自学,宁静专注,全神贯注;交流时,积极举手,热烈发言。于是,随着学习活动的步步深入,想象的丰富性,解读的深刻性……自然就浸润于整堂的自读课之中。

  周雯、倪晓英老师执教的自读课文《孤独之旅》,其特点为:第一,结构清晰。对文本的教学,分为四个版块:寻孤独之旅、品孤独之味、察孤独之变、悟孤独之思。这样,行文线索明了,杜小康的心理成长过程也就能很好地凸现起来。第二,主体鲜明。“随船所至,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畅游意境,在这堂课中得到很好体现。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什么,由学生的回答来决定,随文教授,由学生推动课堂的进程。第三,自读有法。例如,读书方法有提示——圈点勾画,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关注批注与阅读提示;推荐书目——拓展延伸学生阅读量,也是自读课文学习的方法。

  培育站导师徐姗执教的自读课文《昆明的雨》,极好地体现了“自读”的特征。阅读,突出自主;思考,巧用批注;重点,立足探究;难点,基于发问;方法,源于学生……当然,表面的学生自读,其实是得益于教者精心的策划、无痕的引导、自如的点拨。

徐姗.jpg

  培育站领衔人仇定荣老师的微讲座《四自策略,自读课文教学的关键词》,首先,理清了教读课与自读课的区别。教读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点为“教师教、学生学”;自读课,教师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要点为“教师导、学生学”。两种课文教学的落脚点分别体现在“教”和“导”上,“教”,重在教学生怎么读懂一篇文章;“导”,重在给出方向,给出问题,学生自求答案。其次,指出了自读课教学的四种基本策略:自学,有获得感;自用,有习得感;自疑,有发现感;自评,有增长感。

  (撰稿:赵安 摄影:王琪 审核:史明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