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初中语文评优课一等奖,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要素?到底具有哪些非凡的魅力?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常州市乡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全体学员于6月17日,从线下培育转向线上培训,共同观赏了由赵俊老师执教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一起去解读省评优课一等奖背后的密码。
赵俊老师是河南省信阳市罗山一中的初中语文教师,其教授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虽然已经过去了好些年,但将其置身于统编教材之教读课的背景下进行品读和鉴赏,依然是一堂洋溢着教学实践智慧、流淌着语文核心素养的优质课。
湖塘实验中学顾奕老师认为,赵俊老师这堂课的最大特点是“学习问题化”。罗杰斯认为,若要使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有关问题。将学习活动进行问题化的模块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活元认知,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学习和问题探究的意识。赵老师将课堂分为三个模块: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重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整堂课以模块设计为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理解文章,品味语言。
中天实验学校余银爽老师觉得,这堂课最出勾出人思绪的,绝对是赵俊老师如诗歌、如散文的用语。例如,在分析《大林寺桃花》中的物候现象时,她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过渡积累词句与梳理顺序时,她说:“大自然的每一朵花开,每一片叶落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细细品味,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如珠玉般镶嵌,成了课堂最美的脚注,它招引学生不断沉入语言的三千世界,也潜移默化地浸润了学生的爱美之心。
东青实验学校卢申辉老师以为,赵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与物候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从诗歌中了解物候现象,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上很好地进行了思维训练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别是优美的画面的导入,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使平实说明文显的有声有色。
中天实验学校刘萌萌老师认为,教师能善待“动态生成”。课堂是鲜活的,意外也是难免的,如何应付千变万化的教学形势,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地调整教学语言,驾驭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具有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和语言艺术。灵活而恰当运用教学应变语,要求教师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道,找出症结所在,因势利导,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点醒“梦中人”,三言两语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卜弋中学王艳老师感到,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赵老师的板书了,一片叶子,将板书和文本结合,将关系、因素、意义等关键词,对文章进行梳理。除了这点细节,可见用心之外,赵老师还特别注重基础积累,比如连翘的“翘”这个音,我也读错了,在赵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才发现了这个错误,不禁自责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疏忽,这是基础,更是关键,在以后的每堂课上,我都会加强积累,强调字词!
礼河实验学校李慧东老师觉得,这是一堂有人文意味的课。课堂结束,这篇讲物候知识的说明文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成为了学生生命中的感动。当他们看到迎春花开放时,他们会意识到春天来了;当他们看到秋叶簌簌地落下时,他们一定会知道到了收获的季节……于是,物候现象便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感动。赵老师通过她颇具的语言,将物候知识化作礼物传递给孩子们,较好地彰显了语文的人文魅力。
25位年轻学员,25位青春伙伴,燃烧着对语文教学挚爱的熊熊烈火,解读省评优课一等奖背后的密码,并在自己的语文课堂里模仿着,借鉴着,创生着;终有一日,我们这些小伙伴,也将成为省初中语文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
(撰稿:赵安 摄影:徐姗 审核:仇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