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第五届江苏省常州市初中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活动,在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如期举行。散文同题同构、古诗组课教学、作文(议论文)教学等三种课型渐次推出,为“读写共生”这一研究主题的深入推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张玲、庄烨老师的研究课《昆明的雨》,具有三大特点:
第一,朗读渐至佳境。读书是语文课堂的标配,上课伊始,就是朗朗书声。课堂上,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齐读、分读,默读、朗读、对比读、模仿读……每一次读的任务也不一样:男女分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默读,任务驱动式圈画批注;对比读,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情;品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自读凸显主体。自读课得让学生自主学习,对此,该堂课予以了充分体现:一是时间保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章;二是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不是把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一个个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体味、理解、感悟;三课堂话语权得交给学生,以学生说、读、写为主,老师只是适时点拨。
第三,巧用课程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而课程资源的恰当使用,必将增加课堂的宽度和长度。就本堂课而言,第一次引用,学生在交流汪曾祺对杨梅的爱意时,老师出示了《高邮的鸭蛋》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偏爱之情。第二次引用,在品析归纳汪曾祺的散文语言特色时,展示了汪老自己的话语“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第三次引用,在练笔环节,老师提供了一段中考探究题,直观示范地将“如何用平淡家常的语言写家乡味道”之法和盘托出。
中天实验学校刘萌萌老师的《钱塘湖春行》《早春》组课教学,其主要亮点为:
第一,多元朗读。诗不但是文学的源头,也是微缩的文学。刘老师采用齐读、范读、自读、美读等形式,将朗读贯穿诗词教学的始终,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入境入情,在读中走近诗人和作品,在读中再现创造意象。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词内涵,朗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组词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为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自然,品字析词也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传统项目。不过,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创造性地将一句诗中的关键词进行组合,采用组合的鉴赏方式(如“平”与“脚”的组合示范;“早”与“暖”、“浅”与“没”、“新”与“啄”、“渐”与“欲”的组合品析),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更让诗歌鉴赏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第三,以一带二。老师带领着学生细致地学习一首诗,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呈现同一主题的另一首诗歌,让学生尝试着自己主动学习。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来,他们确实收获颇丰。精读一首,带读一首,这样的方式着实奇妙!
盛丽娜老师执教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扣住雨果的浪漫主义情怀,从三个方面带着学生解读文本:
第一,大胆的想象,诗性的语言。雨果本人并未到过中国,他通过大胆的想象,采用铺陈的手法,将圆明园的美轮美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语言富有诗意,让人沉醉在他的法式浪漫中。
第二,运用反语,含蓄表达。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行径是鄙夷和斥责的,但在这封回信中,他没有直陈其意,而是多用反语,用故事的手法,含蓄“幽默”地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虽未明说,却又让巴特勒上尉一目了然,让读者拍案叫绝。
第三,对人性始终充满理想。在英法联军犯下如此滔天的罪行,在中国当局对外几乎无招架之力,对内苦于太平天国叛乱之时,雨果仍然相信“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这恐怕是雨果最高级的浪漫了,那就是对人、对人性始终充满理想。
与此同时,还就信件这一特殊的文体,进行阅读基础上的写作尝试,努力达成读写共生的研究目标。
顾奕老师的研究课《议论文开头写作指导》,则呈现出“准、稳、精”的特点:
所谓“准”,就是选点精准,直切要害。对于初学议论文写作的九年级学生而言,弄清楚议论文开头的基本要求,是极为重要的。为此,顾老师从这里开启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七嘴八舌”,清晰的要点就凸显出来:①简,简明,语言文字要简约、精巧、不拖沓。②明,明朗,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在说什么,即让读者明了文章的论点或论题。
所谓“稳”,就是课堂推进很稳,学生的能力提升显而易见。在顾老师的课堂上,精选了经典的议论文选段,总结了六种议论文开头的方法,做到了内外结合,心中有法。同时,顾老师的课,也让“点-正-反-深-联-总”六字法议论文入门结构提供了一些更具体的“佐证”。
所谓“精”,课上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之嫌。选择的训练点精准,《谈骨气》等例文精练,对学生所提问题精确到位,教学语言也是干脆利落……体现出成熟教师的基本素质与魅力,“读写共生”教学也就自然落到了实处。
在此基础上,培育站开展研修活动。徐静、徐小春、王炜杰、郑素燕、吴宇涵,卞晓叶,吴芳慧、王祖咪等老师对几堂研究课进行“点穴式”评课,内涵丰富,观点独到,剖析深刻。
下午两点半,仇定荣老师为全体成员作《读写共生教学研究》专题讲座。仇老师认为,读写共生教学,就是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体例为基本框架,兼顾写作知识、写作能力的内在逻辑联系,发现阅读和写作共生点,双线交织,整体推进,在不断往返、反复历练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言意共生,促进言语生命不断成长和日趋丰盈的语文教学。其要义在于打通读和写的关隘,以读引写,以写哺读,读写融合,共生共长。“读写结合”与“读写共生”,看似差不多,其实具有本质性的区别:读写结合,是在阅读或写作之中的偶然“相遇”;读写共生则是:选文既有示例功能也有促写功能,读写共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带学生去发现有效的程序性、策略性写作知识。
本次活动,由市培育站和市工作室联合举行,“读写共生”研究的成员日趋广泛,受益也日见其长。
(撰稿:赵安 摄影:徐姗 审核:仇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