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

第五届常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武进区礼嘉中学)教研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0-12-08 阅读量:

12月4日,武进区礼嘉中学举行以“构建和乐课堂,提升核心素养”为主题的大型公开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来自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员和常州市区、新北区、经开区、武进区相关学校的教师代表以及特邀嘉宾第五届常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全体成员、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部分教师,共计13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集体123.jpg


公开课:围绕读写共生

培育站骨干教师、东道主徐静老师的公开课《狼》,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其显著特点为“共生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言”“文”共生。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故事,徐老师不仅引导学生通过竞赛等方法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而且借助页下注释、同伴互助等途径,让学生自主地掌握重点字词、关键语句的基本意思,更能在此基础上抓住核心词“黠”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清了故事情节,把握了文章内容,明确了写作意图。

第二,内外共生。部编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这既是宏观的总体部署,也是微观的课堂要求。徐老师将这一理念具体地落实到阅读教学之中:《狼》是一篇教读课文,但自读之味极为浓厚,《狼(一)》《狼(三)》的自然引进,则打通了课堂内外互通、阅读发散多元的通道,从而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第三,读写共生。或许是研究侧重点的差异,或许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更为顺畅,直接的“写”似乎“难觅踪影”,但只要用心察看,“写”无处不在。例如,从狼的视角,从文中选用一个动词进行填空:(  )屠——(  )屠——(  )屠——(  )屠——(  )屠。又如,仿照下面句式(“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狼的贪婪、狡猾、谨慎),在文中批注。再如,假设屠户手里没有刀,故事又将会怎样?发挥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则25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能抓住环境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来描写,内容要充实。

2徐静.jpg

培育站导师徐姗老师的研究课《女娲造人》,整体设计了三个环节:说奇事、话奇人、写奇想。三个环节层层推进,从文本理解到自己动手把自己脑中的想象画面变成文字,符合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从语文知识到语文能力的要求。

首先,环节设计科学巧妙。在“说奇事”环节中,为了避免学生一下子抓不住重点、语言啰嗦的问题,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给学生四个关键话题:造人动机之“奇”、造人材料之“奇”、造人方法之“奇”、造人结果之“奇”。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来交流。在关键话题的引导下,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文中的相关情节,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神话故事的梗概。

第二,形象解读斟词酌句。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女娲身上人性和神性的结合。于是在第二环节“话奇人”中我们结合课本上的旁批引导学生对女娲的特性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做好旁批,培养他们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读写结合共生互长。“写奇想”环节有两层内容:让学生对照《风俗通》中女娲造人的记载,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作者文中的留白进行续写。最后的这个环节不仅将学生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也能提升他们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未标题-1.jpg

培育站骨干教师、中天实验学校朱晶晶老师的公开课《中国石拱桥》,得到了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立成校长的充分认可,其显著特点是“聚焦性”,其看点有三:

第一,聚焦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将特定的这一篇安置于某一单元,编者绝不会随心所欲,而是有特定用意的。《中国石拱桥》乃经典说明文,位列八上第五单元,单元开篇有这么一段文字:“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恰当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透过这段文字,我们自然能发现其中的两个重点,而后一个为关键点。基于此,通过研读文本,《中国石拱桥》的核心教学价值就是:作者是如何通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朱晶晶老师是这样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落实的。

第二,聚焦文本解读的深刻独到。常州市丽华中学的语文专家在比较了三节《中国石拱桥》公开课后点评道:“朱晶晶老师的课堂教学,彰显了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力。”确实如此,朱老师在磨课阶段就致力于文本的独特阶段。例如,第1-2段可以删掉吗?为什么?第5段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四个特征,其顺序可以交换吗?为什么?茅以昇认为“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但作者为什么没有把五亭桥的例子放到课文中去?……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都是紧扣核心教学价值的,且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事先读出其中的内涵和价值,倘稍有疏忽,课堂教学就会大打折扣,失去“原汁有味”。

第三,聚焦读写共生的研究目标。培育站的研究主题是“读写共生”,自然,读与写就要无缝对接,且相互促进。就这一点而言,本堂课也是亮点频频。例如,用仿照示例的方式概括赵州桥的另外三个特点;在掌握赵州桥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的四大特点后,通过分组进行赏析性批注卢沟桥这一举例说明的妙处;借助相关资料对五亭桥的艺术之美进行描绘……这几次“写”,形式多样,角度精准,层层递进,且均能切中文本之关键,以研读之精确促进写作之精妙,再以写作之体悟促进解读之深入,从而让“读写共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素和唯美点。

3朱晶晶.jpg

培育站骨干教师、中天实验学校刘萌萌老师的公开课《穿井得一人》,曾得到了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句容市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侯红宝先生的高度评价,其显著特点是三重奏”,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学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还是很陌生的。为此,刘老师在引导学生解释文言文字词时,除了要特别关注页下注、资料中的补充内容外,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地归纳了三种释义法:组词法、迁移法、语境法,并随文补充相关事例加以印证,这样,学生就能深刻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层面——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也就潜移默化地得到了落实。

第二,重语言实践。《穿井得一人》这篇寓言故事的人物语言,不仅是文章的主线,更是展示情节多变的关键之处。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四个方面予以夯实:将人物语言成为理清情节的抓手,让人物语言作为朗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的落点,让人物语言成为解读人物性格的核心,让人物语言成为揭示寓意的关键……整堂课,因人物语言“得一人”而摇曳多姿,向纵深推进。

第三,重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部编教材的一大特点,也是对教师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刘老师抓住三个切合点进行实践训练,一是用简洁语句概括故事内容,二是对“国人道之”进行语言描写,还辅之以神态、动作等,三是补写寓意,刘老师不仅深挖本文,更站在单元群文高度,仿照前两篇寓言设计补写环节,可谓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4刘萌萌.jpg


点评课:追求互动共进

精彩的公开课,带来智慧的碰撞。

执教者徐静、朱晶晶、刘萌萌老师,从教学核心素养的把握、教学设计意图和策划、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自我解剖。徐老师的感悟是“磨炼出真知”,朱老师的体会是“文本是宝藏”,刘老师的心得是“魔鬼在细节”。培育站成员钱竹燕、张玲、庄烨等老师,来自坂上中学、丽华中学、雪堰中学的语文行家,先后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6图片6.jpg

培育站主持人仇定荣老师指出,深刻而基于有效教学的文本解读、对教学核心价值的精准把握,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事实上,当这两者做好了,读写的结合点也就自然地诞生了。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立成校长作高屋建瓴的指导和点评:教材(尤其是部编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凝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在实施教学时,必须尊重教材,尊重文本,将教学重点集中到文本本身,体会到作家的高明之处。

5图片.jpg

 

微讲座:基于教师发展

 

下午,培育站活动继续进行。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立足之本,那么专业成长则是教师的发展之魂。

张立成主任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尤其对案例研究情有独钟,他的《基于教师发展的初中语文课例研究》专题讲座,从课例研究的前提、课例研究的目的、课例研究的方法、课例研究的形式、课例研究的过程、课例研究的成果、课例研究的条件、课例研究的价值等方面作了具体阐述,不仅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而且案例丰富,启发性大,让每一位老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奋进目标!

张立成6.png

满满一天的培育,收获满满的硕果,更期待着满满的后续发展!

(撰稿:赵安 摄影:徐姗 审核:仇定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