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把握教学核心价值 探索读写共生路径

发布时间:2020-12-09 阅读量:

12月1日,第五批常州市初中语文读写共生名教师工作室在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开展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工作室全体成员及其所在学校部分教师、中天实验学校全体语文教师30余人参加。

余银爽老师的研究课《中国石拱桥》,其显著特点是“聚焦性”,着重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聚焦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将特定的这一篇安置于特定单元,编者绝不会随心所欲,而是有特殊用意的。《中国石拱桥》乃经典说明文,位列八上第五单元,单元开篇有这么一段文字:“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恰当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透过这段文字,我们自然能发现其中的两个重点,而后一个为关键点。基于此,通过研读文本,《中国石拱桥》的核心教学价值就是:作者是如何通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余银爽老师是这样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落实的。

第二,文本解读的全面深刻独到。观课后,老师们都说:“余银爽老师的课堂教学,彰显了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力。”确实如此,余老师在磨课阶段就致力于文本的独特阶段。例如,第1-2段可以删掉吗?为什么?第5段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四个特征,其顺序可以交换吗?为什么?茅以昇认为“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但作者为什么没有把五亭桥的例子放到课文中去?……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都是紧扣核心教学价值的,且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事先读出其中的内涵和价值,倘稍有疏忽,课堂教学就会大打折扣,失去“原汁有味”。

第三,实现了读写共生研究目标。培育站研究主题是“读写共生”,自然,读与写就要无缝对接,相互促进。就这一点而言,本堂课也很有亮点。例如,用仿照示例的方式概括赵州桥的另外三个特点;在掌握赵州桥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的四大特点后,通过分组进行赏析性批注卢沟桥这一举例的妙处;借助相关资料对五亭桥的艺术之美进行描绘……这几次“写”,形式多样,角度精准,层层递进,且均能切中文本之关键,以研读之精确促进写作之精妙,再以写作之体悟促进解读之深入,从而让“读写共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素和唯美点。

20201209080005_12465.jpg

纪兰老师的研究课《穿井得一人》,得到了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镇江市润州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陆其勇老师的高度评价。

第一,课堂语言干练。纪老师上课举止优雅,言语亲切,面带微笑,和风细雨般的嗓音,引领着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中天实验一宝”。

第二,文言味道浓郁。纪老师课上最精彩的设计莫过于“挖”和“穿”的替换品析,在学生的模仿表演中,在小组的交流碰撞中,丁氏穿井成功后的喜悦和激动溢于言表。这“实在太精彩了,太有意思了,简直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学生高效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有门道,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学生两人的对学,还有四人一组的群学,更有优秀作品的展示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可谓“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实在是别具匠心进行教学设计的典范。

20201209080039_37238.jpg

工作室领衔人仇定荣老师,紧扣部编教材的作文知识短文,探索读写共生的新路径。其研究课《语言要连贯》,具有三大创意。

第一,将抽象笼统的单元写作知识,演绎为具体的操作策略中。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几乎在每一个单元后安置了精要的写作知识和相应的作文训练题。但是,由于这些写作知识过于宽泛或者缺乏操作性,执教者往往其“束之高阁”,弃而不用,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本堂作文课,则探骊得珠,将其充分利用。具体说来,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加以落实:一是在课始之时发问,让学生急于了解“语言要连贯”的基本要求;二是通过阅读写作知识并要求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让学生加以明确;三是借助《答谢中书书》一文,通过读与写答训练,切实掌握其要领。

第二,将语言要连贯的宏观性要求,落实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课堂教学有其时间的规定性和内容的集中性,不可能选择零碎的、较多的文本加以拓展或印证,必须精准典型,方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就本课而言,要让学生能迅速直观地感知“话题统一、顺序合理、衔接过渡”这三个要求,必须选择一篇短小精悍的精品之作进行阅读鉴赏,而《答谢中书书》完全符合要求。对这一文本的选择,倘若没有深入到备课之中、没有品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几乎是被忽略的。

第三,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聚焦于一文多侧面写作中。读写共生,是读与写之间的相互融合,互促互进,并不是简单的结合。本堂课的读写共生性,主要体现在:(1)阅读写作知识短文,既是培养筛选信息的阅读能力,又是探求写作良方;(2)简析《答谢中书书》,既是为了验证“语言要连贯”的三点要求在文中是如何落实的,又是为写一个与之要求相一致的赏析性文字——《顺序合理分层美》作铺垫;(3)仿照示例,将第二段中“高峰入云……四时俱备”几句改写为不少于100字的散文,看似游离教学目标,实则一箭双雕:既是紧扣“语言要连贯”的目标要求,又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了经典作品《答谢中书书》的艺术魅力。

20201209080109_39693.jpg

“读写共生”这个研究项目,是部编教材的一大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工作室潜心研究,这次活动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撰稿:赵安 摄影:徐姗 审核:仇定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