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常州市初中语文读写共生工作室与常州市初中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在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联合开展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就“读写共生”研究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俩工作室全体成员、东道主全体语文教师近50人参加了这一活动。
张美红老师的研究课《昆虫物语(跟着名著学写作)》,其显著特点是“创新”,着重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大题小做,谋篇创新。《昆虫记》作为一部科普作品,以其极具求真精神的科学性、充满诗意的文学性和发人深省的哲学性,誉满全球。面对如此巨著,张老师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借助三个角度(美术家的观察、文学家的表达、哲学家的思想),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经典片段,并根据描写对象进行系列性仿写,从而让学生将阅读之感悟自然地迁移到当堂写作训练之中,又使学生之习作观照于经典,在反复咀嚼中进一步提升了读和写的层次和内涵。
第二,双线并进,布局创新。比较常见的读中之写,是一种单线联系,往往是完全服从于阅读的“应景之作”,缺乏内在联系。而张老师设置的写作训练,是一种双向互动,每一次写作,不仅与特定的阅读场域和写作要求相匹配,而且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一次,请仔细观察蚂蚁,尝试着写一写其外形特征(50字左右);第二次,请再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为蚂蚁的描写片段加入一点合理的想像,使之更加生动有趣(70字左右);第三次,请再仔细观察蚂蚁的画面,捕捉其外形特征,加入一点合理的想像,并赋予一定的人文关怀,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微文。这样,学生的阅读是循序渐进的,他们的写作也是渐次提升的。
第三,探寻密码,教学创新。“语文的主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怎么写的’。”自然,学生阅读《昆虫记》,绝对不只是为了了解昆虫世界: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更是为了体察作者的人文关怀,学习作者如何用诗一般的语言加以具体描绘,努力发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之典范”的密码。张老师借助一堂读写结合的名著导读课,进行了一次颇具挑战性的尝试和探索,这或许是本堂课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之所在!
许艳老师的研究课《周亚夫军细柳》,其显著特点是“言文共生”,着重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真。文帝称周亚夫为“真将军”,许艳老师的阅读课就是一堂真正体现“言文共生”的“真”文言文公开课。一是教“言”之时不忘“文”,例如,在讲解“揖”的读音时,不仅演示“作揖”动作,还讲解其文化内涵;二是教“文”时关注“言”,例如,在讲解“锐兵刃,彀弓弩”的用兵之道时,不仅指出“锐”的特殊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还比较“锐”和“执”的异同,进而深入理解周亚夫治军之严,迎战之充分;三是文言合一,纵观整堂课,围绕“真将军”这一主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逐步加以理解和掌握,但始终没有忘却在“言”的关键处进行反复咀嚼和品味,从而真正收获“言文共生”的教学效果。
第二,实。工作室研究的主题是“读写共生”,即便是文言文教学也必须如此。这一点,在许老师的课堂上依然得到充分体现。第一次,为胡曾写细柳营的故事写一段背景故事,这是文本内外的勾连,概括课内故事来为课外古诗张本,引入课外古诗又是为课文学习伏笔;第二次,为“周亚夫出场千呼万唤”写上联,这是在对多个“不”的句子进行朗读之后进行小结,既承接了上文“威严”的朗读,有可以顺势推进到对于本文情节特点的感知;第三次,扩写汉文帝对周亚夫的称赞,教师提供了句式,也提供了示例,这就解除了学生写作时难以下手的危机,让他们有法可依、有例可循……简而言之,这堂课精心设计的几次写作实践活动,时机不偏不倚,难度恰到好处,读写共促共生,可操作性极强。
第三,丰。文言文的背后,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特殊的文化情境。文言文教学,必须努力引领着学生进入文章、文学乃至文化的层面。在许老师的课堂里,其文化味就显得特别深厚和丰满。例如,在简述《史记》时,用鲁迅先生的评价“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加以印证;在品读“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时,用《汉书》中的类文作比较;在解读作者人格时,适时引入班固与李长之对于司马迁其文其人的评价,落实文本对于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在精彩的课堂展示基础上,工作室成员纪兰、余银爽等老师采用“点穴式”评课法,围绕“自读”“读写”“名著”“文言”等关键词进行了点评;工作室领衔人仇定荣老师用“好路径”“新启示”“很睿智”三个方面予以充分肯定,并要求每一位老师不仅能上好课,还要深入研究,写作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论文。
站在岁末之际,回首走过之路,感到踏实而欣喜;展望新的一年,更加充分信心,“读写共生”必将成为每一位老师日常教学的必选项目!
(撰稿:赵安 摄影:徐姗 审核:仇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