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第五届常州市初中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在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开展第二学期首次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就“读写共生”研究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工作室全体成员、东道主全体语文教师30余人参加了这一活动。
东道主林苏华老师和潘家中学徐小春老师的研究课《山海经》,创意设计,教学睿智,其显著特点为:
第一,教学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系列事件的概括,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把握人物性格,发现“欲扬先抑”写作方法的妙处和使用方法,并通过适时训练及时加以巩固。
第二,夯实以读促写。为充分渗透阅读教学之中的“写”,精心设计了三次有价值的“以读促写”练笔。一是用简洁的语言写一写与阿长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二是要求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小人物;三是请结合阿长的人物形象特点,想象她买《山海经》的过程,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
第三,彰显读写共生。共生不同于结合,自然,读写共生也区别于读写结合。就本堂课而言,“写一写:想象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是比较经典的“读写共生”。这是因为,在这次写作之前,课堂已经围绕阿长这一人物就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进行了深度的教与学,所以此时的拓展性写作就水到渠成,很好地实现了“以读促写”。事实上,从学生的习作展示看,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当然,如能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为什么留下空白,不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呢”,学生必将深入探究,从而发现空白艺术的魅力。这样由读到写、再由写反哺深入读,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生”现象。
湖塘实验中学庄烨、张铃老师的研究课《用横式结构写记叙文》,构思精巧,思路清晰,聚焦学生写作素养,其显著特点为:
第一,注重方法指导。仅仅依靠方法,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但是,倘若没有方法,极有可能连最基本的作文也写不好。因此,作文教学,还必须传授写作方法。两位老师在教学时,一是通过为《春》《济南的冬天》《邓稼先》等课文画“知识树”(即思维导图),让学生初知横式结构的模型;二是引导学生归纳横式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总分总结构、块状结构、突破记叙六要素、围绕主题用线索贯穿板块组接成文;三是修改习作、撰写片段,让学生零距离发现横式结构的妙处。
第二,重视选材典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伊始的三个名篇,既是极为典型的横式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用于训练的《老师的笑》这个例文,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匹配;横式结构的记叙文写作特别适合七年级学生在模仿中不断创新。
武进区礼嘉中学徐静老师、雪堰中学王炜杰老师的研究课《紫藤萝瀑布》,思路清晰,重点明确,突出散文品质,其显著特点为:
第一,多元朗读,体悟文本内涵。散文,尤其是托物言志的精品美文,更离不开琅琅的书声。执教者能充分利用好朗读,让学生逐渐地透过语言文字深入到文本的肌肤和内核。例如,借助悦耳的视频朗读,不仅感染了每一位学生,还借助画面复原了藤萝之美……所以,当进入到“摘字寻美”活动环节时,学生就能迅速把握藤萝的多重美——外形美、气质美、内涵美。又如,在学生发现藤萝美之后,无论是分散的关键语句,还是集大成式的美句连缀,其朗读的高低、抑扬、缓急等,均能把握得恰到好处。
第二,挖掘主题,由表及里推进。托物言志,固然需要将“物”品读好,当更关键的是“志”——不仅要明确其内涵,更要明确文本是如何揭示其“志”的。对此,两位老师自然是用心设计,睿智呈现。其主要流程是:摘词寻美,朦朦胧胧——美点寻踪,隐隐约约——伫立凝望,欲说还羞——花人相联,恍然大悟(花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遭遇不幸时不能被厄运击倒,要对生命保持长久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要让悲痛长压在心头,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新事业)。
武进区人民路初中吴芳慧老师、星辰实验学校吴宇涵老师的研究课《老王》,构思精巧,思路清晰,其显著特点为:
第一,理解人物,发现“不幸”。标题为《老王》,自然从解读“老王”这一人物开始。首先,通过课文原句、内容分类、细节解读,让老王的形象矗立起来:地位底下、孤苦伶仃、疾病缠身、穷困潦倒。其次,通过事件概括(送冰、送默存去医院、送鸡蛋和香油、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进一步发现老王的性格:憨厚老实、热心善良、知恩图报、单纯朴质。至此,老王的“不幸”就凸现了出来。
第二,深度解剖,品析“愧怍”。从一般意义上说,文章的核心句即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而,对这句话的真正理解是不容易的。为此,老师在组织教学时,是颇显智慧的。这里主要说三点:一是对老王“不幸”的深度解读;二是对“我”的理性剖析,表层温情下掩盖着冷漠;三是背景资料的呈现,为“不幸”作注。这样,《老王》一文写了三类人的愧怍,也就或明或暗地显露了出来:明写作者,幸运的人的愧怍;暗写老王,不幸者的愧怍;隐晦曲折地揭批“第三类人”,更应感到的愧怍。
在精彩的课堂展示基础上,培育站成员王祖咪、郑素燕、朱晶晶、迟晓旭、盛丽娜等老师采用“点穴式”评课法,对各位上课老师的精彩课堂予以充分认可,并就自身的感受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见解和想法;工作室导师徐姗老师用“读中生写”“写中融读”两个角度解读了“读写共生”的真谛和价值。
最后,工作室领衔人仇定荣老师作指导性讲座《教材写作知识,读写共生教学之根》:灵活机动地使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注重单元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内在关联,规划并整合好单元阅读与写作教学内容……这是读写共生的基点,也是有效开展读写共生教学的根基。他还以八上《人物传记》和八下《学写读后感》教学为例,具体解读了借助“教材写作知识”进行读写共生教学的基本路径和策略,并规整了一个“链锁式结构”(说感受——捋方法——巧印证——及时练——再强化),让老师们不仅对清晰地感知了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要求,而且发现了教学过程中“读”与“写”之间内在的共生共长。
站在新学期之际,开启新一轮培育研究,老师们必将形成新经验、展示新策略,收获新硕果。
(撰稿:赵安 摄影:徐姗 审核:仇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