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作文课凸显单元写作知识 自读课彰显学生自主阅读

第五届常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读写共生”研修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1-04-15 阅读量:

4月9日,第五届常州市初中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在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开展第十七次研修活动,就“读写共生”研究主题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常州市初中语文教学名教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东道主全体语文教师50余人参加了这一活动。

盛丽娜老师和张华老师的同题同构研究课《有创意地表达》,紧扣九下第六单元写作知识“有创意地表达”组织教学,读写融合,睿智聪慧,其显著特点为:

第一,教学素材选择富有创意。教学素材,来自于一篇学生习作《选择希望》。该文四平八稳,虽亮点不多,但似乎又说不出有什么毛病。对此,老师引导学生从选材角度的新颖性思考,努力让素材做到与众不同: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奇。事实上,由于铺陈到位,渲染适度,学生不仅发现了习作中的无新意素材,还从全新的角度进行了改写,如愿达成了目标。

第二,读写结合实践富有创意。“读”“写”多样化,有层次性。基于“读”,读教材,圈点勾画出教材中写作指导的要点;读例文1和例文2,发现二者的区别;读改写片段和老师呈现的精彩片段。基于“写”,短短45分钟,实现了“三写”,且各有侧重:一写事例替换,侧重素材整理;二写角度切换,侧重改写训练;三写开头结尾,侧重语言提升;继而,学生在交流后修改自己的片段,又是一种重要的“写”。

盛丽娜2.jpg


张华1.jpg

迟晓旭老师和周玉燕老师的同题同构研究课《学习仿写》,紧扣八下第一单元写作知识“学习仿写”组织教学,主题鲜明,可以用一个“美”字形容。

第一,行云流水结构美。整堂课结构精美,设计巧妙。全课没有采取传统的版块式推进,而是行云流水一般,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如第一次补词,以一个词奠定感情基调,而后围绕这个基调进行第二次场面描写,再到第三次的适当联想,再到第四次的“神”的仿写。仿写难度逐层加深,但学生始终都跟随着行文思路写作,丝毫不觉突兀。

第二,引人入胜意境美。本堂课的仿写对象是《安塞腰鼓》,仿写内容是古典舞《茉莉花开》,二者均为舞蹈,风格一刚一柔,精神一南一北,而《茉莉花开》柔婉秀美的风格也奠定了全课的感情基调。在课堂处理上,授课教师巧妙地引入了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舞蹈之美,最后的配乐朗诵更是将这种美的意境推上高潮。

第三,诗画相生语言美。整体的课堂基调近于柔美,由于视频等的氛围铺垫,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舞蹈美,因此其后的写作训练,语言也十分优美。舞蹈氛围美,学生语言美,教师范文美,三者共同呈现出一种诗画相生的韵味。

迟晓旭3.jpg




周玉燕4.jpg

朱晶晶、余银爽老师的同题同构研究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其显著特点是有“味”道,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谋篇布局有巧味。布局,决定格局。在指导学生自读时,将独特新颖的文章视角与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思路融为一体。自读课文教学,在于巧用“阅读提示”:别具一格”的总说及三点阐述,既是自读重点,也就成了教学设计的一条主线:寻——水之踪、品——城之美、改——诗之味、论——思之巧,如此建构,环环相扣,甚是精巧。

第二,读写结合展诗味。首先,导入时以诗化语言激发兴趣,三次读写训练,有两次与品位诗味息息相关;其次,学生借助朗读法、删除法、替换法等手段,从字里行间品析丽江如画亦如诗的美感;再次,将诗化语言改写为小诗,品味铺排手法的妙用,并借助“能否将小诗替换文章相关语段”一问,进一步发现了阿来作品的诗味。

第三,深入揣摩悟情味。“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堂课紧紧抓住文本蕴含的人文之美,由外而内地引导学生感受其如诗如画的丽江。例如,通过追问“是否可以选取人的视角”时,并辅以阿来对于生命内蕴的解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独特视角的用意,还加深了对于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之情。

朱晶晶6.jpg



余银爽5.jpg

刘萌萌、纪兰老师的同题同构研究课《大雁归来》,紧扣旁批、自读提示两个立足点组织教学,努力探索自读课文教学的路子,其显著特点为:

第一,以整体感知,定自学之路。虽为自读课文,但倘若离开了有思维含量的整体性把握,就无法从细微处咀嚼文本精华,发现文本鲜美。两位老师在打开自读大门时,用了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运的仿写式填空,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并进行了第一次“写”之活动。同时,又借“阅读提示”,再次把握文本精髓,如此,两相对照,互为补充,后续的自读就有了张力。

第二,借阅读提示,定学习目标。部编语文教材,在自读课文后编排的“阅读提示”,不仅高度概括了文本的特点,还提示了学习重点。在本节课教学之中,两位老师让学生通过读和思,精准地发现了自读的“科学性、文学性、主题性”三个学习目标,从而为学生的自学之旅铺平了道路。

第三,用文中旁批,定自学重点。《大雁归来》一文共有七条旁批,或引发思考,或精要评说;然细加揣摩发现,它们分别指向“阅读提示”中的三个目标。于是,在自读过程中,旁批成了自读的切入口、研读的关键点、品析的核心点。即便是老师的示范、点拨、启发,也紧扣旁批,从而让自读既扎扎实实,又充分彰显其自读能力。

刘萌萌7.jpg


纪兰8.jpg

卞晓叶老师的研究课《大雁归来》,则另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示自读课文之教学魅力,其主要特点为:

第一,凸显自读,让助学系统发挥实效。本课教学充分利用了自读提示里对文本的解读结论设计教学。以自读提示为抓手,设计了三个层级螺旋上升的课脉,通过主问题的引领,品味文句,进而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最终使学生明确科学观察笔记的三个特点。

第二,创新教学,以阅读期待开拓思维。

本课教学没有按照说明文的一般程序进行,而是通过三个层级的问题设置有梯度地推进,让学生开启阅读之旅。课前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自读成果,明确学生疑难之处,即无法理解“野性的诗歌”。因此课堂开始以这一问题激活学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开展本课学习的探究欲望。

第三,尊重差异,将阅读主权还给学生。三个层级的设计难度逐层提升,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点。第一个层级是给学习能力层级较低的学生,寻找作者关于大雁的观察结论。第二个层级主要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生通过小组集体品读分享,以强带弱,明确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丰富的修辞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都是作者对大雁喜爱的标志,在合作分享中感受读书的乐趣。第三个层级难度增加,适时提供课外的助读材料,结合所学,给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提供了探索研读的机会,深度思考关于人类与大雁的关系,进行思维碰撞。以此顺势激发学生对作者伦理观的了解,进而激发阅读整本书的欲望,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受到作者科学精神的熏陶。

12p.jpg

在精彩的课堂展示基础上,培育站成员陆晓琴、徐静、高峰、迟晓旭、蒋雯、尤建峰等成员采用“点穴式”评课法,对各位上课老师的精彩课堂予以充分认可,并就自身的感受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见解和想法。

陆小琴.jpg

接着,常州市学科带头人蒋小春校长为全体学员作《慢成长,夯实教师专业发展的底蕴》的专题讲座。蒋校长以自己的成长历程告诉大家:教师专业发展是缓慢的、持久的过程,时间跨度长,切不能急功近利,而要保持初心,潜心研究,朝着目标不断奋进;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不断积累,努力提升自我的教育教学水平,等待时机,才能逐渐收获专业成长的喜悦。

蒋小春讲座.jpg

最后,工作室领衔人仇定荣老师作学术讲座《四自策略,自读课文教学的关键词》。仇老师认为,自读课文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主要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得到有效迁移和拓展的一种课型。如果说,在教读课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其特点是“教师教、学生学”,那么,在自读课上,教师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特点是“教师导、学生学”。基于此,在自读课上,建议教师从四个方面夯实“自读”,让学生真正自读起来,具体策略为:自学,有获得感;自用,有习得感;自疑,有发现感;自评,有增长感。

仇定荣讲座20210409.jpg

本次活动,由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独家承办,8位教师上课、2名专家讲座,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展示了语文教学的一些探索,为兄弟学校抓实学科组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撰稿:赵安 摄影:盛丽娜、徐姗 审核:仇定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