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第五届常州市初中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又一次开展培育活动,围绕“融学课堂”这一主题,依次观看了语文、美术、历史三堂视频研究课,并及时撰写一篇有较高质量的观后感。一整天的活动,从“五育融通”“资源融汇”“学教融合”等角度进行深层次教学研讨,真切感受学科融合的共生、教材重组的智慧、教学五G模式的魅力。
邹修香老师是江苏省金湖县教师发展中心的研训员,她的语文研究课《梦回繁华》,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夯实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课前预习构画的思维导图出发,从教材中总写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特点切入,将《清明上河图》的图景与教材文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启迪学生理解,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回到繁华非凡的图景之中,并扮演其中的相关角色,从而实现了读中演、演中解、解中悟的融学目标。
第二,强化细读。执教老师邹修香十分注重对文本的细读品味,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同时,抓住文本中的关键性细节,巧妙地牵引出文本中的文字密码,从而揭示了文字背后所传递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如此,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的内容和篇章结构,还透彻理解了北宋时期的政治社会现状。
周磊老师是淮阴中学新城校区的美术教师,他的研究课《盛世·汴梁》,重主体,重合作,重过程,重创新,洋溢着新鲜气息,让人耳目一新。其主要特点为:
第一,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周老师能自如地融汇视频、文本资源,并设置了一个个精巧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有序自如地参与其中,感受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中的人文美、形式美、技法美。同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创作虹桥微景观,进而再现北宋汴梁的繁华盛世。
第二,亲和力。在层层推进的课堂教学中,周老师的教态始终亲切和善,具有感染力;教学课件美轮美奂,具有吸引力;教学风格清新,营造了民主平等、充满美感的课堂气氛,简而言之,友好亲和的教态、清晰精美的素材融为一体,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李小飞老师是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的一名历史教师,他执教的研究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紧扣标题,巧妙结合《清明上河图》这一经典画作进行讲述和阐述,其具体特点为:
第一,重视导学抓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建立对知识的基本了解,并随堂反馈学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夯实难点。
第二,智勇素材显睿智。整节课选取了《清明上河图》上的河、城、人、店、船,据此巧妙设问,适时点拨。同时,注重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同时,选取《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经典史料,充分利用课本图文,选取课外材料,使课堂教学有料、有趣,使学生学思并进。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平时,各门学科的老师虽然天天见面,日日交往,但极少走进对方的课堂。语文教师亦然,将自身圈定在一个狭小的框子里“坐井观天”,发现不了外面的精彩世界。本次观摩的“融学课堂”,三位老师围绕“清明上河图”这一画作,依据各学科、各文本的特质,建构了同中有异、彰显学科的课堂教学,均突出了育人要素的整体设计与有机统一,突出了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使用效益,突出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与融洽共生,给培育站全体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拓宽了教学视野,发现了学科融通的非凡魅力:这或许是本次活动的最大化意义和价值。
【部分学员感后心得】
学员马玲云老师:三位老师的课都与《清明上河图》有关,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清明上河图》,上出了各自学科的风格特色,又都体现了较强的人文性,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语文老师、历史老师都注重思维导图的整理,课前预习的检查;美术老师非常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操性。三位老师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课堂处处充满智慧和惊喜,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精彩课堂,带给我不一样的感悟和成长。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各自芬芳各自靓!
学员刘萌萌老师:今年的五一分外特别,头一次从文学、美术、历史三个维度来审视千古名作《清明上河图》,它不仅是一幅反映中国古代繁华盛世的城市面貌与生活再现的市肆风俗画,更是一部永恒的经典阅读文本。仔细审视三节不同学科的精彩课堂,于气象万千中不难发现其中的异曲同工之处:巧用媒体,扮靓课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科融合,内外勾连。
学员高峰老师:三堂别具特色的研究课,可谓“梦回繁华,十里长街”,让我从语文、美术、历史三个维度领略了“清明上河图”的魅力,明白了学科融合教学的真谛,发现了学科教学文化的独立性、互补性以及学科融合的自然性。无论哪一门学科,充满智慧的课堂就是不断惊喜的课堂,充满思考的课堂就是不断成长的课堂,教师的精彩源于学生的精彩。
(撰稿、摄影 赵安 审核 仇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