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江苏省江阴市初语优青班暨“读写共生”专题研讨活动如期举行,第五届常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全体成员用整整一天时间,全程观摩了本次教学研讨。无论是骨干教师研究课亮相,还是名师示范课展示;无论是青年教师学术沙龙,还是专家学术讲座,均体现了较高的教学水准和理论功力,让每一位学员深切感受到:主题教学研讨活动,真的很有价值。
杨春方老师的研究课《昆明的雨》,情境创设得体,学习任务明确。其主要特点为:第一,设计精巧。这堂课,共设计了三个教学情境,即:构一幅画、说一条推荐语、给一个思辨任务,依次对应了本文作者的三个头衔:画家汪曾祺、美食家汪曾祺、作家汪曾祺。这种巧妙的教学建构,不仅引导学生感知了曾祺独具的美感、质感、情感的语言风格,还关注了语言文字描绘的色彩、姿态和情意,理解了句子、词语乃至标点符号所特有的艺术魅力。第二,读写融合。阅读是吸收、内化,写作是表达、外化,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紧密关联。在杨老师的课堂,或选段构图,写一点理由;或依托文本,写几句昆明家常美食推荐语;或紧扣教材,写一些对汪曾祺文章的看法……学生均能自主地融化于文本,以读导写,真切感受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独特之情:喜爱、感动、乡愁。
卢望军老师的研究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深入浅出,韵味深远,内涵独特。其主要特点为:第一,借故事说“理”。为了解答陈太丘是否守信、元方是否有礼两个问题,卢老师精心设计了讲故事环节,让学生在人物情态、动作的补充中把握人物特点,从而得出陈太丘有信但并非毫无原则。在元方是否有礼的探讨中,卢老师并非简单的“给予”,而是适时补充东汉孝之传统,从而总结出元方有礼,“不顾”的背后是子对父的孝。第二,借话题说“家”。课堂伊始,卢老师就提出“家”之话题,“天下之本在家”;接着,依托文本发现家的特质(信、礼、孝),并补充《世说新语》中关于陈太丘家教子的三篇文章,得出家的内涵为“崇信、守礼、亲慈、子孝”,最后呼应开篇对家的评价“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如此教学,彰显了文言文学习的文化熏陶。
徐杰老师的示范课《登勃朗峰》,整堂课虽然是指导学生自主地攀登高峰,却有着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其主要特点为:第一,自读味浓厚。整堂课,徐老师用一个个看似随意、实则精心锤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反复读书,这样,学生一次次地带着问题自主浏览、速读、细读;在这里,没有催促,没有“好意”,而是耐心地自主生成……这样的自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第二,共生很精巧。在落实“读写共生”研究主题时,徐老师重在切入点的巧妙选择。一是让学生找到描写景点,要求在再读课文基础上提炼修饰语,这就解决了游记教学的一个重点:游览对象及其特点;且提炼修饰语有梯度,简写的景物一带而过,详写的云彩则设置了核对、打分、订正等环节,还扣住“纷至沓来”的“沓”的本意来帮助学生体会云彩的“多”的特点,教学重点落到了实处。二是让学生品味作者之“乐”。在这一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进而发现“乐”字高度概括了作者的情感,并及时进行示范和写作,这样,游记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作者的情思),也就得到了落实。
刘铁梅老师的研究课《大卫之星》,充分体现了绘本阅读的特质,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主要特点为:第一,以图为纲。由于是绘本阅读课,刘老师在处理图片形式时,并非采用美术式的鉴赏,而是运用语文教学方法进行艺术解构。例如,让学生欣赏绘本图片,引导他们发现图片中的主要事物——火车,然后进一步发现整个故事是以火车为主线串联场景,讲述故事。第二,读写融合。虽为绘本阅读,但刘老师十分重视朗读:通过朗读,营造氛围、发现主题、体悟情感。同时,注重读中导写,例如,在辨析情节高潮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的图画,并在对图画的画面、主题、情绪等进行剖析之后,让学生对于画面内容进行描述。这样,学生们就自然地描绘出了那对犹太父母将孩子奋力扔出车窗外的具体场景。
黄厚江老师的示范课《乡愁》,朴实无华,清新隽永,将“读写共生”教学研讨推向高潮。其主要特点为:第一,含英咀华。黄老师不同于传统诗歌教学对“美读”的表层理解,而是带着学生游弋在文字间一遍遍地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他花了很多时间进行语言的揣摩:“小小的”还是“大大的”?“窄窄的”还是“宽宽”的?“一枚”还是“一枚枚”?“一张”还是“一张张”……这些立足语言形式的变换,在领悟叠词、量词之妙之余,更将学生的思维漫溯到诗歌更深处,一次次思维冲击,一次次思维碰撞,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收获颇丰。第二,读中善写。读写共生教学关键在于依托教材,深度挖掘,找准读写训练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黄老师分层次逐步推进:让学生写几句表达乡愁的诗,是对乡愁的感悟,也是对诗的体悟;点评分享后,黄老师出示自己的续写,出示余光中的续写,学生再次产生思维的碰撞;而后的比较揣摩,继续立足于读写评,深层次引领学生欣赏美、领略美,进而学会思辨美。
精致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读写共生”的精美。其间穿插的两个精彩讲座,同样让我们聆听到“读写共生”的精湛。
朱莉老师的《群文阅读中的“读写共生”》,提出了“议题引领——多文本阅读——意义建构”的教学主张。胡书兵的《“总体设计”到“读写共生”》,结合自身的教研经历和具体案例,阐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
李永红老师的《课例研发中的读写共生策略》,重点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依托具体课例,提出了“读写共生”的七大解读之法:文本内容唤醒写作生活、牛师之牛示范构思聚焦、课文事例示范典事选择、经典文本萃取写作策略、教师下水直观示范选材、经典澄清写作策略程序。二是归纳了“读写共生”的价值:(1)阅读为了写作——阅读为写作提供内容支架、阅读为写作提供方法支架、阅读为写作提供过程支架;(2)阅读通过写作——写作助力深度学习、写作助力思辨思维、写作助力问题研究。
黄厚江老师的《读写共生的课堂样态》,简明扼要阐述了“读写共生”的基本主张。黄老师告诉我们:(1)阅读与写作是彼此独立、相互对等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任务和目标;(2)阅读和写作是双向的,各自影响对方;(3)读写结合,是一种“点到点”的关系,具有单向性、模仿性、引发性、知识性、方法性等特点;读写共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融合性、交互性、循环性、生成性等特点;(4)语文共生教学,是立足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依据本色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运用共生理论协调语文教学的种种关系和矛盾,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方法。
“读写共生”,是培育站的研训主题,也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回眸一年来的实践研修,我们主要进行了三方面探索:阅读教学中的读写共生、统编教材写作知识序列的读写共生、基于专题教学的读写共生。今天,在观摩了江阴徐杰老师领衔的“读写共生”团队成果展示之后,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读写共生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坚持实践,一定会结出丰盈的硕果。
(撰稿 摄影:赵安 审核:仇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