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9日下午,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备案课题《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实践研究》开启研究之路,新北区资深语文教研员赵国琴老师、新北区各校九年级语文教师相聚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就自读课文的教学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东道主朱晶晶老师的研究课《三顾茅庐》,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情理交融,春风化雨。一堂语文课要上出其语文味,除了教师的扎实储备外,还要关注课堂的有声有色。本堂课既有对于人物的理性分析,又有对于文本的感性朗读。语文课堂的学生,方法的指导是一个方面,语言的魅力还需通过语言的表达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情与理中感悟中国古典白话小说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第二,读写共生,点亮课堂。本篇自读课文除了阅读提示与页下注释外,几乎没有可以助读的部分,那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学生活动进行自读课文的学习。读写共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本堂课设置了三次读写,情节回目的概括、两个任务的分别品析,阅读中感悟情节魅力,写作中指点鲜明形象,相辅相成,点亮课堂。
第三,因势利导,以生为本。叶圣陶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在“述情节之曲折”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使用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章节回目为参照,为文章情节仿写回目。让学生既感受到情节一波三折,又初步感知了人物形象,并且培养了学生使用文质兼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而对于诸葛亮形象的品析则借助塑造刘备的方法开展,学生在导中学,在学中悟。
东道主迟晓旭老师的研究课《三顾茅庐》,呈现出三大特点:
第一,以点带面,有条有理。授课教师以“三顾茅庐”这一题目作为切入口,将整堂课划分为三大部分:以“三”切入,展现情节的曲折性;以“顾”切入,突出人物之性格;以“茅庐”切入,彰显策论之精妙,而后再以点带面,开展课堂教学。如在“三”这一部分,学生先在“三顾”之中初步体会曲折,而后再聚焦到“第三顾”中,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曲折性,层层深入,有条有理。
第二,多元活动,有声有色。授课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堂课共设置了三个自读活动,分别从整体感知、部分聚焦、难点突破三个角度进行切入。学生合作赏析文本,合作品读人物,合作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如在“隆中对”这一部分,学生小组合作,对照地图分析隆中对,并上台演讲,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合作中,感知到了“隆中对”之奇,从而对于这一历史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整堂课活动有朗读,有讨论,还有学生的自主活动,多元活动的结合,使得整堂课气氛活跃,有声有色。
第三,首尾呼应,有始有终。授课教师注重课堂的整体性,不割裂每一部分,课堂相互呼应,又能够层层推进,深入挖掘。如整堂课以“三顾茅庐”这一故事的曲折性作为开头,又以这一故事在书中的地位做结,开头的曲折暗示了其地位,结尾的地位又呼应了其曲折,首尾呼应,有始有终。
新北区资深语文教研员赵国琴老师高屋建瓴,指点见山。
首先,对这两堂充满个性的同题异构课予以充分肯定:一是学法指导具体,二是文本研读到位,三是语文味浓厚,尤其是第三点,赵老师用两个“特别”高度评价——这样的课“特别”像语文课,学生“特别”有收获。其次,赵老师围绕“兴趣”“储备”“去向”三个关键词,重点谈了自己对自读课文的思考。她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带领在场语文老师思考三个“如何”:如何挖掘学生兴趣点,如何分析学生的储备和欠缺点,语文老师如何把学生带向文本深处……从而引发了听课老师的广泛共鸣。最后,赵老师用“声东击西不忘东”“欲擒故纵必须擒”“反反复复要反复”三句金玉良言结束了她此次讲座。
自读课文,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也是语文教师需要着力研究的内容。本次活动,无论是两堂研究课,还是一场专家讲座,都为自读课文教学研究点亮了明灯,指明了方向!
(撰稿:赵安 摄影:王琪 审核:仇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