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自读课文教学,必须紧扣“自读”

发布时间:2021-12-28 阅读量:

12月27日下午,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备案课题《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实践研究》持续开展教学研讨,语文学科部全体成员齐聚阶梯教室(北),依托七年级的两篇自读课文《动物笑谈》《女娲造人》,开展主题研修活动。

集体活动.jpg

张华老师的研究课《女娲造人》,其显著特征为“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教学结构巧设计。课堂教学呈现出“引出想象——探索想象——想象妙用”的清晰结构,在这环环相扣的自主性教学之中,学生逐渐将想象在神话中的如何运用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其二,抓住篇章巧自读。选择颇有代表性的5-6段,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品析,从作品内容、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自读,并借助旁批、页下注等组织小组交流,进而发现神话中的想象渗透于“环境、人物形象、内容、细节”等多个方面。

其三,自读文本巧练笔。一是借助教师示范及课文旁批,让学生批注想象的价值和作用;二是借助“阅读提示”中的补充材料,进行想象性写作,深化想象手法的魅力。

张华.jpg

王芳老师的研究课《动物笑谈》,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依托自读提示,明确自读目标。作为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编者为《动物笑谈》准备了丰富多元的助读系统:阅读提示、旁批、插图……这些均为自读的凭借和依据。为此,本堂课依托阅读提示确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分解为课堂教学的几个主要活动板块。

第二,讲究张弛有度,浮潜文本表里。上课伊始,教者就引导学生理解标题《动物笑谈》,从宏观感知文本的表层。接着,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画出标志事件起始的语句,从科学研究者的疯举、动物的恶作剧两方面归纳其趣事。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此处并不急于求得答案,而是更侧重于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法”到“用法”过渡。最后,跳读文本,结合旁批,多角度笑谈趣味。这些,都有效地推动学生潜入于文本深微处。

第三,紧扣文本特征,激发学生童趣。在丰富多元的语言活动中,不管是笑谈趣事,还是笑谈趣味,亦或是笑谈趣思,都为学生开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尤其是小组合作赏析文本之后模仿叫声的环节,既为课堂增添了几分生趣,也让学生在此起彼伏的叫声中感受到劳伦兹为科研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王芳上课.jpg

在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之后,课题主持人仇定荣老师就自读课文教学强调两点:第一,在自读课文教学中,语文老师是策划者,是导演,还可能是主持人,但绝对不是演员和观众。第二,自读课文教学对语文老师而言,既是考验,又是锻炼,当我们对自读课文教学驾轻就熟时,教读课文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就自然会彰显起来。

集体议课.jpg

这次活动,是课题组本学期开展的最后一次研讨活动,既是阶段性总结,又为下学期的自读课文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撰稿:赵安  摄影:王琪  审核:仇定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