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构筑简约读写板块 促进教学共生共长

发布时间:2022-01-08 阅读量:

1月6日,第五届常州市初中语文教学名教师工作室在常州外国语学校开展教学研修,依托语文课堂深入探索“读写共生”研究主题的具体落实,工作室全体成员、东道主全体语文教师20余人参加了这一活动。


尤建峰老师的研究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将研究点着眼于说明文教学,其显著特点为:

第一,主体性。就教学基本结构看,本堂课很明显地分为两大板块:1)想,悟手法;2)写,学手法。第一板块,学生围绕三个话题(话题一:虽然说明内容繁杂,但整体安排井然有序,说明顺序合理否?话题二:全文2700多字,三分之二在介绍十块大浮雕,详略安排恰当否?话题三:第三自然段是否可以放在其他地方,放在此处最佳否?),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求答案;第二板块,学生研读“五四爱国运动”“八一南昌起义”等浮雕,自主归纳说明思路,进而依托“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作,写一写“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幅浮雕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落实。

第二,方法性。就初二学生来说,对说明文的学习还处在较低层次,而饶有情趣地激发学习积极性,无疑是事半功倍之法。就本堂课而言,将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方法编制为顺口溜,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例如,把文章的说明顺序浓缩为“游踪交代按空间顺序,浮雕说史凭时间顺序,详略分配为突出中心,段落穿插要助力情怀”;把说明浮雕的方法概括为“内容丰富大浮雕,介绍说明很简单,概述事件一句话,意义价值三两言,画面再现有难度,说完概貌细节点,顺序安排可灵活,理性表达情不煽”。

第三,启发性。一般的阅读教学,是将“读写共生”镶嵌在教学过程之中;而本堂课的“读写共生”则是集中在一起,且置于阅读教学之后。如此教学设计,是本研究的一个新探索,对后续研究具有指向性和启发性。


贺莲老师的研究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将研究点着眼于小说教学,其显著特点为:

第一,重自读。编者将本文定位于“自读课”,贺老师关注到助读系统中的阅读提示和批注中的问题,从中提炼出合宜的教学内容,例如以歇后语作为导引,自然引出“刘姥姥大开了怎样的眼界”“出了哪些洋相”,润物无声地适时推进教学过程,让自读课的助读系统发挥实效。

第二,抓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以关键人物刘姥姥的品读为线索,探究人物背后的意义。其主要路径为:引导学生关注矛盾处,品味刘姥姥个性化语言,解读刘姥姥的滑稽行为……进而发现刻画人物的“写作密码”,从而为有效的写作搭建好了台阶,架设了桥梁。

第三,善构思。作为一篇经典文本,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发现精华、把握妙招、学以致用,这很能考量教师的教艺和智慧。对此,贺老师做了精准解读,作了周密安排:首先,通过对刘姥姥一进、二进大观园的介绍,为学生有效学习文本作了极好铺垫;其次,借助《红楼梦》中的经典名句、歇后语等,引出“大开眼界、洋相百出、满载而归”三个关键词;其三,围绕这三个词语,从三个不同角度品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如此构思,睿智、清新、自然、有序。


最后,工作室领衔人仇定荣老师就本次活动和后续教学研究作微讲座《基于读写共生教学的三个关键词》。其一,促进。从本质上说,读写共生,就是要在教学中很好地体现相互的促进,即阅读课堂中的“写”,不仅是阅读基础上之内容、情感以及方法等角度的适度迁移和巩固,而且还是对阅读教学中某一特定教学内容的推进和强化;写作课上的“读”,不仅是阅读类文、习得方法,更要为了提升“写”的档次和品味。其二,鉴赏。在基于阅读的读写共生教学中,对言语的品析,始终是一个重点,一般可以采用“删减”“替换”“添加”“调整”等比较法,让学生发现关键语句妙处,并通过穿插式朗读加以传递和呈现出来。其三,架构。读写共生,不是“生搬硬套”地塞进课堂之中,而是基于教学所需的自然而然地生成,甚至带有迫切的需求、非有不可的意味,因此,要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架构,真正做到:教学目标清晰、教学板块简约、教学重点明朗、教学亮点鲜明、读写共生得体,让课堂切切实实地做到有滋有味,有知有趣。


工作室中期评估刚刚结束,综合等第为“良好”。这说明,我们前期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但还有很大空间,还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请铭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撰稿:赵安  摄影:纪兰  审核:仇定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