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常州市初中语文教学名教师工作室在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开展第二十三次研修活动,围绕“读写共生”研究主题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其学习任务群的构建,成为最大的亮点。
石慧姣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课《昆虫记》,其显著的特点为:
一、思路清晰,由浅入深。石老师的这堂研究课,清晰地分为四大板块,依次为:一号展厅·昆虫百态、二号展厅·科学观察、三号展厅·语言大师、四号展厅·以虫观人。这样,教学思路就显得十分清晰,此为亮点一。亮点二,在每一板块中安排了适宜的语文实践活动,分别为:小组代表围绕“昆虫之最”这一话题,选取某一昆虫作介绍;各小组参考示例,完善本组观察报告;借助作品之习得,发挥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为大家描述“蚂蚁”这一“小可爱”;品读名家书评,选取最有共鸣的一点,结合自身阅读体验,为《昆虫记》写一段50字左右的推荐语。如此课堂教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让学生不仅知文、懂法,更善运用。
二、借用名句,锦上添花。“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名著《昆虫记》乃世界名著,地位高崇,影响巨大,以名人名言、精辟点评佐证,乃锦上添花之举,不仅能增添其本身的魅力,还彰显语文课的文学味。对此,本堂课作了很有意义的探索。例如,以雨果的赞誉“《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为法布尔给昆虫“唱赞歌”以诠释,虽为短短一句话,但恰是“点石成金”;再如,以褚蓓娟的评价“他一生与昆虫为伴,以一种平和的心和无法模仿的观察方式记录了昆虫的世界”,将作者的用心观察极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出来;又如,以罗曼·罗兰的名句“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充分彰显《昆虫记》的语言魅力。
三、读写共生,一以贯之。作为工作室的研究项目“读写共生”,始终是大家孜孜以求的研究目标。就本堂课而言,其最为突出的是将“写”引入到“整本书阅读”,实践了局部之“写”撬动全书之“读”的功效。例如,通过“昆虫之最”的推荐、观察报告的展示、生动形象的仿写以及最后推荐语的提炼,充分调动了学生“写”的主动性。这种多样式的写作实践,更能促进学生读好整本书。
蒋雯老师的说明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梦回繁华》教学研究课,其显著特点是:
一、情境性。彰显文体特征,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说明文,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实用性文体,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也正因为“说明”之缘故,其可读性就会“打点折扣”。据此,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十分必要。本堂研究课,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说明顺序这一知识点,创设了设计信息卡目录的情境。《清明上河图》属于手卷式画作,蒋老师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卷面内容,在制作的信息卡中,先给出“历史背景”这一示范,学生不仅迅速找到了其余内容(作者简介、画作信息、画作内容、画作价值),而且看着目录就发现了文章的说明顺序。同时,在后续完善信息卡的过程中,还能直观地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跨学科性。“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这一课程理念,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一大创举。既然如此,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语文实践之中呢?对此,蒋老师作了很有价值的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巧用美术、历史等学科中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资源,实现了多个学科之间的联通,此举不仅激活了课堂活力,更让学生在不同风格的文字材料中体认出《梦回繁华》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的独特魅力。
三、互促性。这是阅读课,但写作依然是一个亮点。第一次写,是在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之后,仿照句式,给文艺性说明文做一小结:这是用写的方式,给作品阅读进行提炼归纳,再次凸显文本意识。第二次写,是在教学尾部,用创意表达结束全课。蒋老师先用“《梦回繁华》,是谁在梦?”一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后呈现具有仿写特质的“推荐词”写作:“一个人,一幅画,_________,_________,成传世之作。一朝代,一盛世,街道纵横,_________,_________。一群人,梦故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写”,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充分历练了概括提炼式写作能力。
读写共生,是一个新课题。本次活动,在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上,作了很有意义的尝试,这或许就是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