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自读课文重自读 经典名篇导中学

发布时间:2022-11-25 阅读量:

1121日,常州市教育科研备案课题《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实践研究》再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李博、朱琳、迟晓旭三位老师,为全体语文老师献上了三节精彩纷呈的自读课文研讨课,让大家在经典名著和传统名篇中领会自读课文教学的新路径。

九年级李博、朱琳两位老师执教的同题异构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呈现两大特点:

一、紧扣助读系统,强化自读。

朱琳老师从歇后语“刘姥姥进大观园——”引领着学生走进自读氛围,并由“大开眼界”“满载而归”“笑态百出”“一出好戏”等顺势探究旁批“从刘姥姥的视角来看,贾府具有什么特点?”“此处写众人的笑,绘声绘色,各具情态,体会其中的妙处。”“刘姥姥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特点?”……李博老师则在阅读提示上下功夫,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目标,并围绕着有序开自读。这样的自读教学,重点明确,难度适宜,学生始终贴着书本和文字“行走”,教师则作精要指导或点评,将教师之“导”与学生之“学”真正和谐共生。

二、突出名著价值,以点带面。

红楼梦虽不是初中必读名著,但学生从小对四大名著耳濡目染,教材选择《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的自读深度,还重在激发阅读的兴趣。两位老师能以点带面,从一个篇章引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篇与其前后内容的关联,还多次引用著名红学家的评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这本名著的博大精深

QQ图片20221125164648.jpg

八年级迟晓旭老师执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则因其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自读课文教学生发出熠熠光彩。

、情境性。授课教师模拟了一个较为真实的情境——志愿者服务工作。通过服务工作中的引导语设置、游览路线图设计、纪念碑主体部分讲解、纪念碑大浮雕讲解等内容,让学生在真实地情境中重走作者的路线,重新审视作者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所隐藏在文本深处独具匠心

、自读性。整堂课之教学,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活动都体现出浓厚的自读。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学案的引导,依据课文内容,自主画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立体图或平面图,部分同学还设计了模型,增添了说明对象的立体感。其次,在课堂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讲演的方式,由学生为主体理清了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并对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教师穿针引线,通过追问、释疑等方式进行拓展,以此挖掘本文价值。如此,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延展性。《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文章几进几出,直至今年又重新选入了课本中,其中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不言而喻。教师在授课时也关注到了这一点,既挖掘了这一篇文章历史上的意义,又对其进行了延展,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引入了新时代的纪念碑,让学生寻找新时代的民族英雄,并为其撰写碑文,以此来对“人民英雄”的含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使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中所蕴含的精神得以延展、延续。

QQ图片20221125164653.jpg

观课活动结束后,语文组全体成员齐聚阶梯教室,依据三堂课这一鲜活的案例,就自读课文教学中的“教”与“导”作进一步探索,朱晶晶、张敏、张华、周玉燕、王芳等老师分别发表了她们的听课感受。

主持人仇定荣老师从三个层面加以强调:首先,基本课型要明确定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已经进入到第六个年头,大家对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不会再感到陌生。前者立足于“教”,后者立足于“导”,《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第1-2页有较为具体的阐述,大家必须切实领会,付诸实践。其次,第二,学习任务群要加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样的群,应该有多种组合方式,就自读课文的特殊性而言,是很需要加入“群组织”的。第三,中考元素要渗透。初三教学,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中考”。既然如此,在自读课文教学时,同样必须彰显这一特质。例如,问题的严密性、题干的趋同性、答案的完善性……都可以在自读课文的自读过程中得以落实。


12.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