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读写共生,为九年级复习教学探路

发布时间:2023-02-17 阅读量:

         2月16日,常州市中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名教师工作室相聚常州外国语学校,围绕九下之小说阅读和写作训练开展读写共生研究活动,东道主尤建峰老师、孟河中学吕刚老师以研究课为载体,展示其带有中考复习元素的研究成果。

0.jpg

尤建峰老师执教的自读课文《蒲柳人家》,其显著特点为:

一、教师魅力带动课堂节奏,高潮迭起。小说情节大多跌宕起伏,尤老师借自身魅力带着学生一起在语文课堂上讲起了“故事”。例如,在朗读赏析一丈青大娘的环节,尤老师采用了评书这种艺术形式,其磁性嗓音一出,顿时获得满堂喝彩,让学生眼前一亮——文本还可以如此呈现。

二、课堂设计立足学生素养,情境促思。尤老师的课堂,注重“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例如,本节课中评书形式的出现,既契合文本气质,也创设了表演情境,从而将生硬的分析形象变成了揣摩表演的精髓,既体现思维能力又进行审美创造。

三、读写互促加深文本解读,收放自如。尤老师的课堂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有默读批注,也有朗读演绎。例如,分析一丈青大娘时,要求为“(1)同桌合作,选读描写一丈青大娘的精彩片段,评说人物特点。(2)依据对人物的理解,进行演示朗读”;而分析“何大学问”时,要求为“人物形象是复杂而丰满的,作者在全面塑造这一人物时,是戏谑的成分多,还是尊敬的成分多?结合文中结合文中语句评析人物形象,先进行批注,再读一读,说一说。”多维度多形式地读,是为了推导出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而紧随其后的写,是在对人物有了丰富且全面的了解后,代入角色,真正与小说人物进行共情共感。

3.jpg

    吕刚老师的写作实践课《学习扩写》,其显著的特点为:

一、以生为本,语文味浓。吕老师选择经典故事“三顾茅庐”导入,又借助现代诗、古诗、文言短文层层展开教学,整堂课有着浓厚的语文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写中探索,使各类学生获得不同层级的能力提升。

二、思路清晰,层层推进。吕老师的这堂课给人一种拨云见日之感,三个环节的知识点拨层层递深,引导学生不断向更深处思考。第一环节“一句话扩写”,点拨学生知晓扩写的核心方法是想象和联想;第二环节“几句话扩写”,从比较散文和诗歌的角度指导学生掌握修辞等具体的扩写方法;第三环节“一篇文扩写”,则引导学生站在全文视角抓取核心扩写点,讲究详略得当。如此,学生不仅获得了扎实有效的作文技能,还学会了根据不同要求选择合适的扩写方法。

三、读写融通,引人深思。作为工作室的研究项目“读写共生”,始终是大家孜孜以求的研究目标。在吕老师课上,读和写相互融通,引领学生读中有写,写中有读,启发学生在阅读经典诗歌、文言短文之时,自然地悟写法、写习作;同时,吕老师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以扩写的方式细读,促进学生独特多样的阅读体验。

2.jpg

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成员与东道主语文组教师、其他成员校的语文教师一起,就读写共生教学进行深入探讨。主持人仇定荣老师就本次活动谈了三点想法:第一,读写共生,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更应成为一种学习理念、读写习惯,融入到日常的阅读活动和写作实践之中。第二,教学九下教材,要有渗透中考元素,写作训练时,能与中考作文接轨,阅读教学时,能与中考阅读题衔接。第三,发现教材精华,组织课堂教学。例如,教学《蒲柳人家》时,可以着重抓住人物描写之法——在矛盾冲突中凸现人物个性;教学《如何扩写》时,应立足一点(一个内容、一种方法),依次进行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之训练。

4.jpg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三年为一周期的工作室运行,已经到了收官阶段。各位成员不仅教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提高,专业发展也均上了一个新台阶!一路走来,各位小伙伴,后续发展必将更加精彩。

(撰稿:赵安  摄影:纪兰  审核:仇定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