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读写共生,让叙事文教学锦上添花

发布时间:2023-03-30 阅读量:

3月28日,常州市中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名教师工作室相聚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围绕“叙事文”开展读写共生教学研究活动,东道主张美红老师、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纪兰老师分别以《木兰诗》和《驿路梨花》为载体,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张美红老师的研究课《木兰诗》,其主要特点为:

第一,关注细节,培养好习惯。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这是说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就本堂课而言,无论是学生自由朗读,默读赏析,还是齐声朗读,同学们均具有良好的朗读习惯;无论是分析诗歌特点,还是把握木兰人物形象,同学们都有良好的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国家攀登项目“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首席科学家杨雄里教授研究认为,至今为止,尚无灵丹妙药使孩子变得更聪明,但从神经生理角度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对此,张老师的阅读教学,真真切切地抓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牛鼻子”。

第二,创设活动,探索巧方法。好的语文课,学生活动是多样的,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课堂积累是丰富的,内容、写法、主旨广泛涉及。张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木兰诗》时,设计的活动,重点突出,行之有效。自由朗读,理内容,析方法。齐读改稿,品人物、悟情感……特别是“是女神或女汉子”这一环节,更是将整堂课推向高潮,指导学生运用矛盾赏析法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木兰不仅是国家英雄、卫士,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依照老师的范例开展学习,有的放矢,从而真正把握了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厚底蕴。

第三,激活思维,树立语文观。“学校是读书的地方,而不是做题的地方。”语文课堂同样如此。张老师的这堂课,创设合理情境,设计巧妙问题……琅琅的读书声,你言我语的交流声,学生感叹的声音、欢喜的声音,无不体现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提升,审美情趣的提高,文化底蕴的积淀。

张美红上课《木兰诗》(1).jpg

纪兰老师的研究课《驿路梨花》,其主要特点为:

第一,导读预习提示,有效利用助读系统。多层次构建助读系统,是部编教材的一大特色。纪老师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本课的预习提示部分,引导学生找出了本课的两大学习重点:学故事(略读)、品梨花(精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学生使用教材,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调动了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多样读写训练,共生解读重点。纪老师在本堂课中主要设计了三次写作任务:这是一座怎样的茅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梨花的内涵。三次写均适切自然,促进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写,从小茅屋的陈设中读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好客、体贴入微、细心周到;通过填写图表,直观感受到了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通过写,充分理解了“梨花”的多重内涵及其作用。三次的写有梯度,有方法的指导,充分关注学生的学,实现了知识性、方法性与能力性的统一。

第三,补充背景资料,提升育人功能。在解读文章主题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之后,纪老师进一步补充了相关写作背景,明确作者创作的意图:传递美好的情感,弘扬真善美。如果说课文本身对学生有育人作用,那么创作背景的补充、作者个人的经历,又升华了这种育人的功能。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恰当地补充一些资料,从而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

纪兰上课《驿路梨花》(1).jpg

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成员与东道主语文组教师、其他成员校的语文教师一起进行深入探讨。主持人仇定荣老师就两堂研究课的共性特质,从四个角度予以了充分肯定:关键问题的开放性与集中性统一、助读材料的匹配性与渗透性统一、学习过程的知识性与能力性统一、阅读中写作的适切性与促进性统一。

集体交流1.jpg

春暖花开,万紫千红,工作室的研究成果亦是如此!

(撰稿:赵安  摄影:纪兰  审核:仇定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