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常州市中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名教师工作室相聚常州经开区初级中学,围绕“中考复习”开展读写共生教学研究活动,东道主许艳老师、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顾奕老师分别以专题讲座、研究课为载体,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许艳老师的专题讲座《智读慧写,高阶备考》,主题鲜明,逻辑性强,案例典型,其主要内容为:第一,分析中考试题特色——精选命题素材,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创设具体情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名著阅读,鼓励学生多读名著;阅读材料增加,不断加大阅读量;注重思辨性,激发学生担当精神。第二,剖析学生答题现状——整体阅读意识不强,对文本理解不透或出现偏差;审题能力不够,审题不全或读不出题目考点;概括或表述能力不强,答题不够全面。第三,探索复习解题策略——回归课本,总结命题形式,将知识系统化;选择典型材料,还原思维过程,找到学生思考盲区;适时强调,重视培养稳定心态和良好习惯。
顾奕老师的研究课《变色龙》,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彰显能力。具体说来,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环环相扣,渐入佳境。课堂伊始,顾老师由学生的预习学案快速导入:请以奥楚蔑洛夫的口吻复述小说内容(具体要求为:第一人称,包含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由此引到学生关注小说阅读的视角——以第三人称(即旁观者)作为叙述视角。如此视角,可以根据整体构思的需要,将生活的画面、人物的活动、人物间的冲突及在同一时间不同场合或同一场合不同时间的平行动作、心理活动,自由地加以叙写,特别宜于作冷静的客观的叙述。
第二,前后勾联,拓展变色。文本中的奥楚蔑洛夫这条“变色龙”,可谓鲜活灵动。但小说中的“变色龙”真的只有奥楚蔑洛夫吗?带着这个问题,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学过的课文,进而拓展“变色龙”的普遍意义:一个人、一群人、一个社会……如此,充分印证了曹文轩阐述:“一百多年过去之后,契诃夫笔下的若干社会病态依然存在。而那个社会造成的种种畸形人物——如‘变色龙’、惶惶不安的小公务员、将自己装在套中的别里科夫,依然就在我们身旁走动——我们又在哪一刻能不再听到他们的鼻息声!”
第三,读中有写,共生共长。在课堂教学中,不时渗透着阅读之中的“写”。比较典型的是:请同学们在奥楚蔑洛夫再一次穿上军大衣这一处加上一点心理描写——哦!(____)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_____)好像起风了,挺冷(_____)。如此写作,不仅促使深度阅读文本,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趣性。而更见智慧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追问:作者契诃夫为什么没有运用心理描写突出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呢?”又让学生加深了读文本的理解,顿悟了“空白”艺术的妙处。
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成员与东道主语文组教师、其他成员校的语文教师一起进行深入探讨。主持人仇定荣老师就中考复习之“读写共生”谈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阅读,要读懂文本、读透题干;学生之写作,要紧扣要求写答案,井然有序地写答案,让答案体现全面性、逻辑性、精准性。同时,还就复习教学提出四点建议:紧扣考点,且关联课程标准;素材典型,且强化举一反三;适时巧用文本,且勾连当下时事;重视半成品答案,且用好参考答案……
毕业班复习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认真读,必然带来高效写;高效写,必然促进深度读——读写共生,复习课依然不可或缺!
(撰稿:赵安 摄影:纪兰 审核:仇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