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读写共生”教学研究》开展第三十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周玉燕、纪兰两位老师以研究课为载体,展示了自身对“读写共生”的实践探索。
周玉燕老师的研究课《皇帝的新装》,就“读写共生”而言,体现在“点”的落实。其主要特点为:
第一,写剧本,让人物个性更鲜明。在快速阅读、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创设了“展开想象,情境再现”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读写共生”教学目标。首先,将“皇帝就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作为“旁白一”,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创写众多百姓的话语,如此,人物语言不仅丰富多彩,饶有情趣,而且形象地展示病态社会的丑陋人性;接着,引出“在人们清一色的称赞声中,一个声音突兀的响起”之旁白二、旁白三,让学生猜写百姓听了小孩子和父亲对话之后的心理活动,进而将真相揭示出来;最后,借助“皇帝有点发抖,依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之旁白四,续写皇帝、官员的丑态和百姓的反应,从而收束“读写共生”教学环节。
第二,巧续写,让故事情节添情趣。“安徒生通过童话,借助想象,委婉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请同学们打开你的想象空间,为这篇童话续一个结尾。”这个“读写共生”环节虽然置于课后,但依然有价值:一是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写作,二是能激发学生潜能,创作出个性鲜明的一组文章,全方位展示“可能”发生的故事,同时也让“想象”这一学习目标得到了强化。
纪兰老师的研究课《苏州园林》,就“读写共生”而言,体现在“面”的彰显。其主要特点为:
第一,立足整体,构建读写共生框架。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创设了为“苏州文化旅游部门设计‘导游手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依据《苏州园林》一文,完成封面设计、景点介绍、宣传文案等任务。由于情景设计真实,要求具体明确,学生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了文章的说明顺序,还理解了说明方法的价值、品析了生动准确的语言之美。更关键的是,三大任务不仅引导着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阅读,而且始终渗透着写作,学生在不断的写作历练中更为深刻地把握了文本内核。如此,读写深入融合,共生落到实处。
第二,内外勾连,拓宽读写共生空间。如果说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研究目标加以探究,属于“分内之事”;那么,在课外实践中依然能关注研究目标的落实,则是一份责任。就本堂课而言,布置的一道题目(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物。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不少于200字),既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事物特征有条理说明”,又实现了从教读课文之教“走向”自读课文之学的目标,让读写共生“一石双鸟”“比翼双飞”。
两堂精彩的展示课后,课题组和全体语文教师及时进行了评课。主持人仇定荣老师就课题中期评估后的深入研究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文本教学中的“读写共生”,要紧扣单元写作要求、要突出课文自身特点,让研究内容真正与教材无缝对接;第二,强化理论学习和理论探索,发表一批又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努力提升课题研究的内涵和档次。
(撰稿:赵安 摄影:纪兰 审核:仇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