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下午,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实践研究》第十三次活动如期举行,课题组全体成员及语文组其他教师共同参加了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八年级语文组王雨晰、高天祺两位年轻老师同题异构执教自读课文《梦回繁华》。《梦回繁华》是八上第五单元说明文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
王雨晰老师的研究课《梦回繁华》,可以用“自得”概括,具体表现在:
1.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王老师能够关注自读课文的显著标志——阅读提示,巧妙利用阅读提示给出的阅读方法设计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使学生逐渐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语言的典雅凝练,感悟画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整堂课的自读,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逐层深入。
2.跨学科教学,融会贯通。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并不陌生,因为美术课上已经学过《盛世汴梁》,王老师利用学生的美术课本,将《清明上河图》带到语文课堂上来,依据对描绘语句的赏析, 帮助学生理解画作的内容。这样,文与画的交融在语句的赏析中自主完成,既提高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涵养了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在理解文章主题时,王老师还适当引用历史课本中关于北宋的相关资料,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勾连,真正起到学生自读、老师助读之效。
3.任务驱动,自读味浓。自读课文是以学生自读为主的一种课型,但学生的自读不是盲目地阅读,需要在老师这位总设计师的指导下进行。王老师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自读,借助四个逐层深入的任务,让学生在有目的的自读中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把握文章的重难点。正因为如此,学生读得自主,读得深入,读得全面。
高天祺老师的研究课《梦回繁华》,可以用“自如”概括,具体表现在:
1.情境引领,理清顺序。
在本单元教读课文中,理清说明顺序一直是学生习得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在教读课文中习得之法进行自读。高老师以故宫博物院展览名画《清明上河图》为情境导入,利用情景任务布置展厅来引导学生自读,并用“越王勾践剑”展厅的例子巧妙对应文章的各个部分,从而打通关节,顺利让学生自主理清并把握了全文的逻辑顺序。
2.咬文嚼字,细品繁华。要读懂标题《梦回繁华》,首先要品读表层北宋盛世的繁华景况,高老师利用分组朗读的形式,以课文原句中关于语气节奏的原文作为指导,引领学生关注朗读时的重音停连,同时感受出文字中的共同特点。由此追本溯源,让学生自觉回归阅读提示,发现作者写作使用大量四字词语的特点,以此自主探究四字词语概括性强而典雅凝练的特点。由此,再由教师提出改文,对比全篇四字词语的可行性,引导学生从本文作者的写作角度,感受短词与长句并重的和谐语言风格,学生在此过程中慢慢品味到了作者笔下繁华的样貌。
3.梦醒时分,巧解梦回。在细读文本之后,高老师设计了对繁华背后内涵的深入探究,先引导学生在文章和阅读提示中找到了相应的语句,发觉盛世假象、内忧外患的时代格局,再由填空指导学生思考做梦人的身份,以及这场梦的特点,尝试来解一解这场繁华梦境。在此过程中,高老师先后引用《梦的解析》《东京梦华录(序)》中的文字,配合由北宋末年到元朝初年不同身份诗人词人回顾提及汴京、京华的句子,感受北宋遗民不愿醒转,渴望回到盛世的愿望。最后,由遗民转到如今看展的人们,警示学生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弘扬这种繁华文化,向今人之愿景不断迈进,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研究课活动之后,单晓娟老师、贡紫怡老师、盛丽娜老师分别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她们一致认为两位老师能扣住自读课文的特征和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两堂课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自读味比较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位青年教师对新课标的关注,比如跨学科学习、情境化教学等,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课题主持人仇定荣老师进一步强调,自读课文是联结教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桥梁,要用教读课文的习得之法迁移到自读课文的课堂,让自读课文教学真正落实自学、自用、自解、自疑,从而展示出自读课文真正的魅力。
(撰稿:盛丽娜 摄影:盛丽娜 审核:仇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