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巧用VR教学 构建智慧课堂

发布时间:2024-06-14 阅读量: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缩写VR),又称虚拟实境或灵境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VR技术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即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随着VR技术的迅猛发展,“VR+教育”突破了原有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给学生带来了更好的沉浸式体验,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教学效果更显著。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AR/VR设备是我校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迈出的重要一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通过释放想象力的力量,将教室转变为无限的学习空间。

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创新,构建真实与虚拟结合的融合式学习模式,为学生塑造鲜活的数字化生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为进一步突破传统育人体系的时空局限性,构建育人新生态,让VR课程实践落地,2024612日,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方式变革观摩研讨会暨《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开题活动在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举办

陆惠老师展示的地理、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国南海》一课,基于“一带一路”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设计“中国南海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激发学生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她设计了“从太空看中国,绘制南海断续线”“深度探究,实证中国海洋权益”“虚拟考察,蓝图设计”三个活动,结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VR技术,增进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和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国家版图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马丽莉老师展示的《海底世界》一课,以新课标为基石,精心设计了学习任务群。她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视频资料《海底世界》,引发学生对“从海面到海底”“倾听海底的声音”“感受动物的活动方式”“观察与发现植物与矿藏”整个探寻海底过程的思考。在教学中,学生利用VR技术,在虚拟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本次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不只是通过文本、音频、视频进行简单的知识输出,而是侧重于利用技术手段的支撑,在层层推进下最终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度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VR 创造了一个完全数字化的环境,将学生带入计算机生成的世界。学生们戴上VR眼镜,成为虚拟世界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可以探索令人惊叹的景观,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科学实验,甚至与历史人物并肩而行。

课后,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耿霞老师表示“这节课很好地落实国家课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和地理的跨学科融合是有必要的。”江苏省初中地理教研员于蓉老师认为“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教学更加鲜活、生动,帮助我们突破重难点,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江苏省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李亮老师指出“以前我们讲解复杂的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现在通过VR技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直观地看到变化,这种直观性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同时常州市小语教研员朱洁如老师表明“技术应该是赋能教学,而不能替代教学”。

微信图片_20240614203709.jpg

撰稿:赵安、马丽莉 摄影:宣传组 审核:史明正、贺成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