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新北区初中语文乡村教师培育站走进奔牛初级中学,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潘灵娟、时佳黎和费燕芬、贺俊等四位老师采用同题同构的校本研修之法,为培育站的教学研究活动,带来了别样的精彩。
首先,“母子情”感动了学生,感化了老师。费、贺老师执教的是八上的记叙文《我的母亲》,可以用“精巧 顺畅”来概括。具体说来,有三个特点:
(1)突出自主性。纵观全课,学生始终处在有序、自如、愉悦的学习之中,“要我学”的命令式教学荡然无存,“我要学”的主动式学习成了课堂的一颗闪亮的明星。(2)紧扣矛盾性。“母亲是矛盾的,母爱是永恒的。”(培育站於敏佳老师语)整堂课扣住“矛盾”组织课堂教学,考量的是教师文本解读功力,彰显的教学设计能力。执教者敏锐地抓住了四组矛盾(矛盾心理,洞悉母爱之深沉;矛盾表情,窥探母爱之博大;矛盾状态,传达感念之真切;矛盾表述,揭示现实之残酷),辅以四件事情,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层层递进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看似矛盾的情感,便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座母爱的丰碑。(3)体现流畅性。语文教师之所以是语文教师,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凸现“语文特质”。这一点,我们只要摘取执教者运用的几个过渡句,就可见一斑。例如,“这四件事实在是平平常常,不足为道。所以有人说用它们来表现沉甸甸的母爱,分量似乎轻了点,真的如此吗?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透过这平常事件、平淡文字来触摸和解读一下母亲的心吧。”再如,“对儿子爱恨交织,又爱又痛,却又能做到爱而不溺,疼而不娇,真是一位爱并清醒着的母亲。古诗有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面对这样一位具有深沉爱子之心的母亲,当时幼小的“我”怀有一种怎么样的感念之情呢?”
其次,“山水景”,吸引了学生,美化了老师。潘、时两位老师执教的文言散文《与朱元思书》(苏教九上),充满体现“灵动 佳丽”的特点。具体说来,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诵读,形式多元。在课堂上,既有学生个体读,集体读,还有男生读,女生读,更有教师的示范读。多元的诵读,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发现了文本之美,语言之妙。(2)方法,自然生成。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散文,其写作方法必然是浑然天成的。比喻夸张、以动衬静、骈文之妙……均不是老师给予,而是学生在读、品、赏之中自然习得,教师之教,凸显在于引导,在于补充,在于完善,在于升华。(3)设计,彰显智慧。例如,在教学“奇山”这一板块,起始环节极为普通,就是让学生识字释意;接着将它们还原文中,顺便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呈现在PPT之中,似乎也很一般;然后请学生选择其中一点,用散文化语言说说意思,就有创意了,因为大部分学生必然是翻译而非创作;接下来,教师投影自己的“作品”,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两者的不同,又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不过,更具匠心的还在后面,执教者借助比较、朗读和词句的增删,学生自主地发现了骈文之妙,概括了“山”之奇——形奇、声奇、色奇,作者的写作用意和情味知趣,也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
第三,微讲座,打开了思路,凸现了精妙。培育站主持人仇定荣老师围绕“标题”这一微点,作了《标题引领式教学设计》专题讲座。其基本要点是:
(1)紧扣标题解读文本。通过反复研读课文,不仅发现标题中能引领全篇的核心词,还要从正文中提炼出几个与标题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者情感、意象。(2)围绕标题智慧设计。依托标题核心词和正文关键词,用策划的方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方案。每个环节里面,还可以设计读、品、写等活动。(3)基本图式已有雏形。即,破题——分解——活动——升格。(4)落实“三不”注意事项。不突兀,环节之间要用过渡句自然衔接;不雷同,内部的语文活动要各有侧重点;不平淡,后续环节的出现,让人感到既在意外、又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