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新北区初中语文乡村教师培育站在小河中学开展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17-12-10 阅读量:


12月8日,新北区乡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全体成员,相约新北区小河中学,一起探寻美文的美教之法。孟河中学的吕刚老师和小河中学的郑伟琴老师,分别依托美文《天上的街市》和《囚绿记》,从诗歌教学和散文教学展示了充满智慧的“美教”方略,培育站导师田卫华还作了《聊聊文学语言的欣赏点》;另外,刘萌萌、吴珍琰两位成员还作了智慧的点评。五位老师的精彩展示,让培育的火候更为旺盛,让冬日的暖阳顿增温馨。

培育站领衔人仇定荣老师认为,吕刚老师的诗歌教学,可以用一个字“慧”来概括。具体说来,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耐心地等待花开。耐心,是教育的根本。借班上课,师生之间缺乏了解,更需要耐心和等待。上课之时,吕老师说:“仰望星空,你会想到什么?”按照常态,肯定会有不少学生举手回答,但事与愿违,过了好些时间才有一人勉强“答非所问”。对此,吕老师没有急躁,没有失望,在简要的过渡后,老师示范朗读,让学生点评,这一次,终于等来了5人“响应”;接下来,四人小组活动,讨论文本的重音、节奏、停顿,老师乘势而为,相机穿插,学生似乎是受到了“感染”,慢慢地活跃起来了,待到小组合作朗读时,他们不仅积极踊跃,而且朗读水平很上档次……之后,专注的学习,主动的发言,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

第二,智慧地策划朗读。诗歌教学,朗读时是必选“项目”,吕老师自然也不例外。然而,本堂课的朗读,极具智慧,颇见匠心——目标,揭示朗读之法;示范,凸现朗读魅力;指导,关注朗读要点;齐读,展示朗读成效;分析,还原朗读原因;赏读,展示朗读奇妙;背诵,彰显朗读硕果。

第三,精妙地提炼主题。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其主题是比较含蓄的。为此,吕老师在揭示诗歌主题时,采用“旁敲侧击”“相互比较”“词语替换”“知人论世”等方法,让“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光明到来”的主题水到渠成地揭示了出来。

郑伟琴老师执教的《囚绿记》,可以从多个维度评析。培育站领衔人仇定荣老师认为,郑老师的课,如果用“美”字来概括,可细化为三点:品词,体现语言美;赏读,烘托情感美;沉着,折射智慧美。而培育站成员、浦河实验学校的蒋颖华老师,其评价更显智慧。郑老师的这堂课,犹如上演了一部精彩的话剧,缓缓拉开序幕,渐渐走向高潮,然后戛然而止,余音绕梁。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两点:

第一,层层铺垫隐主旨。这节课在内容的取舍上做到了详略分明,问题设计层层铺垫。对遇、赏、囚、释的过程,从容剖析。找例句,析词语、读佳句、谈感受。细密不透风似的引领学生反复咀嚼和咂摸作者的行为、感情的变化,只为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其背后的原因:一切为了爱,哪怕是自私地占有。这一环节的节奏缓慢而不拖沓,内容丰富而不累赘,它如一张温柔的网,让我们深陷其中,在老师的把控下,一步步走向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急风骤雨凸主旨。与其说前面的教学是“轻拢慢捻抹复挑,”那么,“知人论世,揭晓主旨”的环节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作家资料的介绍、巴金的评价以及“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结论、大气潇洒的板书,一串串适时抛出,配以老师高昂激越的语调,深情的讲述,我们感觉就是在听一场酣畅淋漓的演讲。不仅是听觉视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洗礼。

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一种永远值得追求的艺术——吕老师和郑老师的课,可以说是很好的注解。




田卫华讲座1.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