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新北区乡村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与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在新北区罗溪中学联合开展研讨活动。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的刘萌萌老师、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尤建峰老师与罗溪中学的殷建亮老师分别以《阿长与<山海经>》、《明察秋毫 精雕细琢》》为内容,演绎了三堂充满个性的示范课,给50多位听课老师留下了难忘的印记。
刘萌萌老师的阅读教学课《阿长与<山海经>》,其最大的特点是“智慧灵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文本解读巧妙。《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经典作品,对之解读的文章可谓“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然而,聚焦到基于教学的解读,即适用于课堂教学的解读,就少之又少了。因此,要使课堂教学凸现“独到”,文本解读必须“走在前列”,彰显独特性。事实也正是如此,刘老师从《山海经》入手,聚焦于“买”:买之原因、买之经过、买后影响……就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课堂设计铺就了“金光大道”。
第二,教学设计精巧。走进刘老师的课堂,我们发现:教学设计缜密,课堂组织精当,学生活动丰富,语文味道浓郁。例如,导入的“陌生化设计”,从鲁迅的“画家”身份过渡到《山海经》;又如,语言品味多元,既有词语的玩味,又有词语的替换;既有朗读的指导,又有文本的诗歌演绎。
第三,教学语言感人。刘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丰富,让人情随语动。例如,“一个保姆,一个佣人,本来只需负责我的衣食起居,不必参与我的学习和兴趣,但她却承担了本不该她承担的责任;一个目不识丁的下人,一个没有亲生子女的老妈子,为了她终日陪伴的小主人的需求,冲破重重困难,不计一切付出,这不像极了我们的母亲吗?这不是出于审慎的母爱吗?她不是母亲,胜似母亲;不是母亲,就是母亲;不是母亲,却做了连母亲也没有做的事”!这样的语言,堪称是给长妈妈的一段颁奖词。不仅是学生,听课的老师也被长妈妈的这种善良和爱所打动了。
尤建峰、殷建亮老师采用同题同构方法,依托单元写作知识“抓住细节”,以成语“明察秋毫 精雕细琢为”为标题,展示了作文教学的魅力。
第一,循序渐进。两位老师的教学以生为本,先是以漫画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打开学生思路,从而引出“细节”这一主题;接着对“细节”的概念、“细节描写”的概念和作用进行具体介绍;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家名篇中的精彩语段,传授学生写作的技法;最后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和交流。这样一个过程,符合学生认识事物、接受知识的规律,可以说做到了循序渐进,巧妙的过渡语也使整堂课环环相扣。
第二,授人以渔。这里的“渔”,是指方法、技巧。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两位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自己提炼方法。这样一来,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能让学生接触到现代文学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求知识,增添了学习趣味。在自己探究出来的方法指导下,写作训练也就变得更为有效了。
第三,资源丰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论是课堂导入,还是提炼方法;不论是揣摩品味,还是习作训练,都能提供适宜、得体的写作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看、读、说、写等途径,逐步掌握细节描写的要领。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周玉燕、盛丽娜、潘灵娟老师对三堂课进行了充分点评。工作室领衔人仇定荣老师则为各位老师开设微型讲座《问题设计:讲究“正、真、准、整”》,从文本解读,讲究一个“正”字;问题设计,重视一个“真”字;问题编制,紧扣一个“准”字;问题贯通,追求一个“整”字等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问真正语文的问题、问有生成价值的问题、问能牵动全局的问题、问准确严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