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常州市中小学教学仇定荣名教师工作室第22次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18-05-15 阅读量:

精巧的设计  自如的演绎


57日下午,常州市仇定荣名教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和新北区乡村教师培育站部分老师,再次相聚中天实验学校,围绕议论文写作、标题引领式阅读教学两个话题开展研讨活动。周玉燕老师和张华老师分别以《事实胜于雄辩》《一棵小桃树》为载体,从课堂实践层面作了很有价值的探索,正可谓精巧的设计  自如的演绎”。

周玉燕老师的议论文教学《事实胜于雄辩》,思路清晰,条理顺畅,训练扎实,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

第一,讲究方法性。首先,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归纳事实论据的特点:切合题旨,有针对性;真实典型,有代表性;角度变化,有多样性;新颖独特,有时代感。其次,通过当堂练笔,切身体验事实论据的写作要领。而后,借助模仿,由论据的选择和剪裁上升到论证过程,尝试着通过事实进行说理,即事实论证的训练。

第二,突出实践性。作文教学,固然需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但更主要的是亲自实践,不断练笔。这一点,在本堂课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是论据的概括训练,二是论证过程的写作练习,三是围绕论点进行完整的说理片段实践……这样,学生就在不断的尝试中初步学会了用“事实”进行说理的方法,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张华老师的散文教学《一棵小桃树》,角度独特,构思精巧,活动多元,效果鲜明。而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借助文章标题,按照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将桃树之“小”、价值之“大”,与我关系之“密”,演绎得精彩纷呈,水乳交融。具体说来,其基本流程为:

首先,用熟悉的陌生化情境导入(为何将“平娃”改为“平娃”);接着,研读标题,发现“小”的特殊性,并追问“桃树之小”体现在哪里,从文本发现答案及阐述理由,对关键语句进行第一次品读、鉴赏;第三,由“桃树之小”追问“小”背后之“大”,进而再次研读文本,发现“大”的内涵并进行第二次品读、鉴赏;第四,由“桃树”过渡到“我”,又一次研读文本,发现小桃树和“我”的特殊关系,并第三次品读、鉴赏文本;第五,由“我”与“小桃树”关系,揣摩、推断写作目的,归纳“托物言志”的写作技法,进而总结全文。

周、张两位老师,虽然选择的教学角度不同,但精心设计、从容教学、以生为本的特点是一脉相承的。


张华《一棵小桃树》.jpg



活动讨论1.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