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成语作文教学:将训练点聚焦于文本

发布时间:2018-05-27 阅读量:

5月24日,常州市中小学教学仇定荣名教师工作室开展第23次研讨活动,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的陈文萃、李力老师紧扣教材文本,展示了两堂别具匠心的作文研讨课,为成语作文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李力老师的成语作文课《心有灵犀》,可以用“巧而妙”概括。具体体现在:

第一,选点精准性。从教材中生发作文训练点,不仅需要有一双睿智的慧眼,发现适时适切的教学目标,更需要依据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能产生预设的效果。李老师的这堂作文课,就颇具示范性,从“择路风波”设计训练点:此时此刻,一家四口各自的内心独白是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加以描写……以后的环节,均围绕这一基点生发,进而构成了一堂心理刻画的优质课。第二,训练多元性。一是写作方法阶梯状出现,依次为内心独白式、行动暗示式、环境衬托式;二是写作过程阶梯状展开,除第一次训练外,都在前一次训练的基础上提高要求,增加难度,这样训练的好处是,习作的质量提升与写作的方法指导“步调一致”,学生能切身感受到作文水平的上升离不开好的写作方法。

陈文萃老师的成语作文课《一举一动岂可“轻举妄动”》,可以用“靓丽、自如”概括。具体体现在:

第一,标题新颖,靓丽。本是一堂普通的动作描写作文课,由于标题的别具匠心,就在普通的表象下增添了独特性和灵动性,这是因为:一是目标十分明确,乃一举一动(即动作描写);二是要求具体,不可“轻举妄动”,随意写作,而要合情合理;三是必须通过辨析、品读,才能感知写作之妙,必须借助扎实的训练,才能掌握写作要领,从“知之”上升为“能写”“善写”。第二,方法指导,自如。作文训练,离不开方法的指导;然而,机械的给予,是囫囵吞枣,自然的领悟,方是融会贯通。陈老师在呈现方法时,就立足于“思”、“悟”和“融通”,或借助图文并茂的素材,让学生感知;或巧用经典文本,让学生明白;或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参悟其内在的规律性……于是,精选动词、妙用修辞、分解动作、定格画面等方法,就逐渐地内化为学生的写作本领。

本次活动,是第三次金坛之行。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华罗庚实验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只体现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之上,同样体现在每一堂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课之上。

我们期待着……

1.jpg


QQ图片24.jpg


3.jpg


2.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